心理学:你的恐惧里,藏着你自己都不了解的童年遭遇
简单实用心理学,用一种新视角解读你和你的生活
电闪雷鸣、黑暗、蝙蝠、蛇、毛茸茸的动物、大海……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恐惧的东西。
在每次心惊肉跳过后,你有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类的恐惧吗?
如果我说人类的大部分恐惧,其实都是后天各种原因导致的,你相信吗?
很多人可能会摇头了。因为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婴儿似乎一出生就会在黑暗中感到害怕、会出于自卫避开蛇、会恐惧灼热的火焰……
这些难道不都是出自“本能”么?
颠覆刻板印象的实验
然而,约翰·华生告诉我们,这些都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我认为”罢了。
约翰·华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承担任芝加哥大学心里实验室主任,又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以客观的方法去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在这一主张前提之下,约翰·华生曾经在20世纪初做过这样一个关于人类的恐惧之源的实验:
实验中,研究者将一个九个月大的健康女婴放在小床上,又陆续将一只兔子,一只小狗,一只小猫放进他的小床。女婴的反应是,好奇地盯着她眼前的每一只小动物,并且伸出手去摸它们。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婴儿对毛茸茸的东西并不害怕。研究者甚至把一条没有毒的小蟒蛇放在婴儿前面,婴儿同样把小蟒蛇当玩具一样把玩。
随后研究者还让婴儿做了靠近火源、身处黑暗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婴儿并不害怕火焰,也不会怕黑。
婴儿的经历不如成人丰富,心理也不如成人复杂。这些实验都证明了,人类并不是天生就对毛茸茸的动物、蛇、火焰、黑暗之类的东西感到害怕的。
接下来的实验,就更让人出乎意料了。老实说,我觉得这个实验有点“坑娃”……
在婴儿在盯着小兔子的时候,研究者用钢条和小锤子在婴儿的后脑勺敲击,发出尖锐的响声。于是……婴儿一下子就害怕得哭起来了。隔段时间之后,研究者把兔子再次放进小床。结果是,婴儿仍会对兔子感到害怕,因为她将兔子和巨响引发的恐惧联系起来了。
这个实验表明,婴儿在听到突然发出的巨响时,会感到恐惧。此外,在突然失去平衡的实验中,婴儿也会吓得呼吸急促,浑身发抖。
根据这些实验,行为主义者认为,在身体忽然间失去平衡,和听到巨响这两种情况下反映出的恐惧之外,其余的恐惧都是人为造成的。而且早年形成的恐惧有延续性,它会影响人的一生。
你的恐惧里,藏着你自己都不了解的童年遭遇。
怕黑的你,或许曾经在暗室中惊醒;
不敢一个人待在家的你,或许曾经独自面对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
自称电器白痴的你,或许曾经因为被熨斗短路冒出的黑烟呛到过……
如何避免在幼年时期埋下恐惧之源?
我们所惧怕的许多东西,其实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而且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恐惧心理,是跟我们的早年生活有关系的。
心理学家的发现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尽量避免在幼年时期埋下恐惧之源。
那么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 噪音和巨响
就孩子生活活动的场所来说,“突然发出的巨响”一般出自家庭的噪声。
比如,
成人离开房间的时候,粗鲁地将门“砰”地一声关上;
孩子独自在房间睡觉的时候,门窗没有关好,半夜封疆窗户吹得噼啪作响;
在孩子熟睡的时候,玩具柜上的玩具忽然掉了下来,惊吓到孩子;
恶劣天气时,孩子独自待在房间,窗外狂风大作,雷声轰鸣,这可能会让孩子害怕独自待在房间;
……
这些生活中突然发出的巨响,都是可能造成孩子恐惧心理的因素。这又是成人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所容易忽略的。
减少突发的巨大声响,并不是说父母在家里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翼翼,不能发出声响。而是指要避免那些可能突然发出巨大声响的情况,惊吓到孩子。
比如说恶劣天气时关好门窗,避免让它被风吹得噼啪作响;
柜子上的玻璃瓶瓶罐罐要摆放好,避免让他突然落地,发出巨响;
最好避免将房屋,住址选择在,靠近马路的地方,减少汽车喇叭和爆胎之类的尖锐响声。
其实照顾好环境,也是在照顾好孩子。
· 身体创伤
另外一个恐惧之源,则出现在儿童身体受到创伤的时候。
比如,
玩耍的时候不小心被沸水烫到;
撞到桌柜,被摆放在上面的东西砸到;
淘气顽皮的时候,被成人掌掴;
……
这些都会引起孩子退缩,躲避的心理反应。
成人应做到保管好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把尖锐的利器保管好,比如剪刀,缝衣针;
危险的电器注意摆放位置,比如电源插座,煮水壶,保温瓶等。并教会孩子生活中的安全知识,不要玩火玩电;
家具尖锐的、凸出来的一面要隐藏摆放好,或者加上一些胶垫等防止磕碰到孩子;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过度使用暴力,可以用铅笔敲击孩子的手指;
除了照顾好环境,成人在孩子生病体弱的时候,要多给予孩子关爱。
避免让孩子产生恐惧退缩的心理,并不代表着父母就要将孩子捧在手心上时刻呵护,对孩子骂不得说不得。
而是说,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将孩子对出现在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感受引导至平和、美好的一面。因为我们都希望孩子在回忆起童年的时候记忆中能够充盈更多的欢声笑语,而不是各种让自己感到害怕退缩的事物。
如何摆脱恐惧
如果孩子退缩躲避的心理反应越来越多,必然会对成年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这时,家长对儿童的恐惧心理给予纠正是十分有必要的。
还有一些被自己所恐惧之物深深困扰的成人,也应该鼓起勇气,尝试面对。
既然我们说到人类的大部分恐惧都是后天造成的,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摆脱这种恐惧呢?
这其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心理学专家指出,采用反条件作用的方法可以帮助人类消除恐惧,至少可以降低人类对所恐惧物的恐惧程度。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理解一下这个方法:
如果一个人害怕在黑暗中入睡,可以在每天入睡前把灯光比前一天调暗一点点,或者把房门比前一天关紧一点点,一直到自己对黑暗的恐惧消失。
在水中失去平衡的人在再次见到水的时候,会容易害怕。可以先接触少量的水,比如说在游泳的时候先坐在岸上,只将双脚放入水中;适应后再尝试去浅水区戏水,再逐渐过渡到深水区。
在陌生人面前感到羞怯的孩子,可以由父母带着,让孩子先在一边观察陌生人,不强迫孩子靠近。然后让孩子递一些小零食给对面的陌生人,再慢慢地让孩子和陌生人坐得近一点。
其实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法则,一点点增加自己对所恐惧之事物的接触时间和接触范围,逐渐摆脱恐惧。
既然恐惧是后天学会的,那么我们也可以采用科学的手法,人自己慢慢摆脱恐惧。不再害怕黑暗,不再害怕毛茸茸的动物,不再害怕陌生人。
恐惧心理可以通过干预环境去尽力避免,也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逐渐摆脱。
你有没有什么恐惧的东西呢?如果有,不妨试一下反条件作用的方法,勇敢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