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子七不责”精彩智慧,每个都有心理学基础,你做到几个?
前两天几个宝妈带着孩子郊游,野餐的时候,一个上二年级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了饮料,洒在身上不少。他妈妈当着大家的面,一个劲的数落孩子:这么大了还慌慌张张的,还不如幼儿园的宝宝。
众人劝妈妈别说孩子了,结果宝妈来了一句:“就得锻炼他抗压能力,当面教子,背面教妻嘛!”看着孩子红红的眼圈,只能叹息,为什么如今流传下来的古人教育俗语多是这些“谬误之辞”,真正精彩智慧的古语倒少为人所知呢?
明代著名学者吕坤所著的箴言体文集《呻吟语》里面有“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如今看来与时下流行的“正面管教”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做到的父母还真的不多。
对众不责: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对众不责就是不在公共场合或者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很多人以为,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是一种“挫折教育”,可以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事实上,这样的数落会让孩子有一种被“示众”的感觉,会严重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时候,孩子要么低头不语,要么顶嘴反唇相讥,也有些孩子会表现出满不在乎。
无论孩子是哪种反应,都没有达到家长期望的“抗压”效果。孩子低头不语是在走向自卑,反唇相讥往往代表着“愤怒”和“对着干”,而满不在乎更不是“抗压能力强”,而是已经“自暴自弃”。
记得英国凯特王妃曾经因为小王子调皮捣蛋,把他带到无人处单独教育,被记者拍到。这就是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出错时,最好的处理方式。把他拉走,单独教育沟通。
愧悔不责:管好唠叨的嘴愧悔不责就是孩子已经在为此事懊悔,就不必再责备增加他的悔恨了。
许多父母觉得,孩子知道错了,当然不会再继续责备。但事实上,一件事情唠唠叨叨说上好几天的父母并不少见。
不断唠叨孩子的错误,并不能让孩子尽快改正,反而会降低你语言的分量,让孩子只想远离。心理学有个词叫“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想想上次在自己妈妈唠叨的时候,哪怕自己知道自己有错,是否也不愿意承认,甚至变本加厉?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事实上,愧悔是负能量最大的情绪之一,当孩子陷入这样的情绪,千万不能继续强化它,而应该把这种后悔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转移,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比如:孩子拿水杯时打翻了水,他已经非常愧悔。这时要做的绝不是说他“怎么这么笨”,可以给他个杯子,让他尝试一下,怎样放、怎样拿能尽量避免打翻?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就放在积极的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懊悔上了。
暮夜不责、饮食不责、疾病不责:别变成“爬行动物”这三不责指的是睡觉前、吃饭时、生病时,不要责备孩子。
从理论上讲,大家都能明白在这些时候责备孩子,对孩子的身体没有好处。睡前责备孩子会难以入眠,吃饭时责备影响消化,生病的时候责备更是雪上加霜。
但真能做到的父母真的不多,吃晚饭的时候讨论考试成绩,睡觉前因为刚刚的作业生气,感冒了又抱怨孩子不听话穿得太少,这些不就是很多家庭的日常。
“知易行难”,确实如此。虽然知道这些时候责备孩子没什么好处,可就是忍不住。这是心理学上的“爬行动物”脑在起作用。当爬行动物脑起作用时,负责思维的大脑处于停顿状态,您正靠着动物本能在指责和唠叨。
而这样不经思考的责备,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伤害,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身高发育,甚至影响免疫系统,使孩子更容易生病。
当您忍不住发火的时候,深呼吸,看看周围,数出五种颜色,强迫大脑开始运转,再默背一遍“爱子七不责”。这个时候大脑已经夺回指挥权,您自然可以理智的选择如何跟孩子沟通了。
欢庆不责、悲忧不责,孩子激动时的说教是无效的欢庆不责、悲忧不责,指的是孩子在特别开心或者非常伤感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笔者有个闺蜜的孩子是黏液质的性格,容易心情低落。这时候闺蜜总是忍不住责备:“怎么又不高兴了?这么小家子气!”结果孩子不但没有越来越坚强,反而更加玻璃心了。
特别在有男孩的家庭,每当孩子伤心落泪的时候,总有家长要在旁边数落、教育:“男儿有泪不轻弹”。
事实上,不但是在孩子伤心忧愁的时候,在所有处于“激动情绪”的时候都不适合责备。因为这些时候,孩子的耳朵都处于“封闭”状态,大脑无法思考。这个时候听到的任何责备,孩子只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逃避”,一种是“战斗”。
选择逃避的孩子会封闭内心什么都“不听”,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会尽量避免让父母知情——“下次绝不让他再抓到我”;选择战斗的孩子会埋下愤怒的种子,下次他会重复他的错误,或者直接跟你“对着干”。
当您发现孩子的情绪处于“激动”状态,或者您自己的情绪处于“激动”状态,都不适合处理问题。不如把问题搁置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等大家都情绪稳定的时候,再来讨论和解决,效果会好很多。
总有家长看完“爱子七不责”会有疑问:这些时候都不责,还有什么时候能“责”的?其实也确没有必要“责备”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不在于“责”,而在于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
选一个孩子和家长都挺平静的时间,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讨论错误和问题,并引导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这才是最理想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