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怎样才能形成合力?
家长邀答:如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学校把许多事都推到家长身上,尤其是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几乎有一大半是布置给家长的。也有许多家长把自己该担的教育责任一股脑儿推给学校……推来推去,受害的却是孩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怎么样才能形成合力?
答:谢谢邀请和信任。您所提的这个问题本身,确确实实是个“好问题”!不论哪个领域,但凡“好问题",一般都具有至少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性,二是具有直指现象的核心性,三是具有自洽性——换句话说,好问题本身,背后就隐着答案。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您所提出的这个好问题背后隐着的答案提溜出来,以显性方式陈述得更明白。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怎样才能形成合力?”该问题背后隐着的答案直指三个层面,一是指向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学校教育缺少什么?二是指向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家庭教育缺少什么?三是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缺少什么?
1、指向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家庭教育缺少什么——“别针理论”:立即找源头,绝不推诿逃避
有个保姆给主人家看小孩儿。小孩儿在屋里头大哭,保姆很不高兴各种抱怨,“怎么那么像你爹……怎么那么像你娘……”总之各种理由各种嫌弃,而这些理由和嫌弃都指向于孩子遗传了爹和娘的各种不好。孩子哭得凄惨,保姆嘟嘟囔囔抱怨半天实在没办法了就进屋去看孩子,结果在孩子的衣服上发现了一根别针——原来,孩子哭不是因为遗传了爹和娘这样那样的各种不好,孩子哭只不过是被别针给扎的。
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们与该保姆有差不多的思维模式。
孩子但凡有了让家长不如意的表现或行为,家长不肯细致观察、仔细寻找那个有可能存在于某处的“别针”,而是习惯性贴标签、找借口。要么是怨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这不争气那不争气,给孩子胡乱贴上无数个不好的标签,以推脱自己养育失当的责任;要么是抱怨学校没教好、抱怨社会太坏所以带歪了孩子,再或者就喋喋不休怨怪其他家庭成员……总之是不肯担起自己该担的责任,不肯仔仔细细用心观察、不愿立即行动找出“别针”并把它拿掉。
指向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家庭教育缺少什么?缺少“担当”!
正如题主所言,不少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觉得万事大吉、功德圆满了。而孩子一旦发生品德或学习方面的问题,就怒不可遏找老师或学校“问罪”,“我那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们,你们怎么就给教成了这个样子?”
家长们为什么做不到遇事找“别针”?而只愿意贴标签、瞎抱怨?因为找“别针”需要担当、需要负责任;而贴标签、瞎抱怨能够“逃避责任”。但凡人类,谁不怕麻烦呀?孩子自己系鞋带需要等很久,太麻烦,于是家长自己上手给系了;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需要等很久,太麻烦,于是家长自己上手给穿了……诸如此类,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不过四个字:逃避责任。逃避责任是人类本能,但身为家长,得逆着人性来,得克服这个人性本能。
曾有家长反诘我说,“我哪里怕麻烦了?我天天陪写作业,孩子不睡我不睡,一陪就是整整七年!”我还是很肯定地说,“您陪写作业一陪七年,就是因为太怕麻烦!”
咦,陪写作业一陪七年怎么就是“怕麻烦”了呢?背后的心理动机特别简单嘛,“陪写作业”是一件很具体、很实在的事,非常容易做。而“培养主动写作业习惯”,是一件很抽象、很虚化的事。实事易做,虚事难为——实事儿,只需要动手即可,然而虚事儿,需要动脑,需要做长期、中期、短期等目标规划,需要制定一步一步的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还需要巧妙引导、即时互动、习惯固化等等技巧和方法……于是,“怕麻烦”的家长便理所当然舍弃了“培养主动写作业习惯”这件难事,下意识选择了“陪写作业”这件容易事。
于是,原本只需要21天就可以成功培养孩子“主动写作业习惯”这件事,被逃避责任的家长以“陪写作业”的方式拉长为7年,并且以此7年给自己贴上了“劳苦功高”的标签,给孩子贴上了“不主动、不自觉、不努力”的标签。
不逃避责任的家长应当是什么样子?
起码得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人。合格的产品经理人是一个需要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岗位,一要罩得住程序员,二要哄得住设计师,三要留得住客户,四要应付得了老板,五要懂得了技术。
将此能力换算成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一要目标清晰,“我想要将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
二要格局大气、着眼长远,“我想要孩子与二十年后的时代匹配成什么样子”;
三要时时揣摩孩子的心理成长轨迹,“我要知道孩子此时此刻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四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与自己和谐相处,每一个家长都得是自己情绪和心绪的老板,绝不因情绪而迁怒;
五要懂得如何培养“良好品德”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是的,此处确指“培养良好品德”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而无关乎教导孩子家庭作业之类知识的技术和方法。换句话说,家长可以不懂课本甚至可以不识字,但不能“无德”!培养良好品德最好的方法只有一个:以身作则。
2、指向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学校教育缺少什么——促活策略:搞活教学,提供吸引和价值
指向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学校教育缺少什么呢?就一个字:“活”!
时代与社会是长了巨无霸翅膀式的高速前行状态,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却还是手推独轮车时代。时代大背景及社会发展速度与传统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严重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孩子们成长力与学习力的二元分裂。
信息时代拉动眼球与注意力的途径和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就连成年人都无法抵御其绝对碾压式入侵,更何况分辨力、自律力与智识力都相当欠缺的小孩子?孩子们日常生活是在“长了巨无霸翅膀式高速前行状态”的时代中,跨进校门的一刹那要“嗖”地退行四五十年回到“手推独轮车”时代,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单一指标的“唯成绩”考评方式,再加上教师们一代代复制下来的老旧教学方法及教学心理,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严重脱节、与信息时代之间严重滞后。这种脱节与滞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校教学所能够提供的吸引力与价值的急剧衰减。
与实际生活紧密相接、与信息时代无缝贴近的学校教育应当是什么样子呢?
咱们以某社交平台引流APP为例,拆解一下它的“拉新促活”吸引力和价值策略:
第一步,每周(或每月)都会组织举办精品好书共读活动,引导并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引导的方式包括“每天推荐一本好书”“评论赠书”“分享赠书”“一起打卡”等等,通过社群式带动、分享式阅读使用户“读得高兴”(吸引力);再以“读得高兴”这个情绪high点引来更多新用户、促活更多老用户,并在“拉新促活”过程中使参与的每一个人都“有所得”(价值)。
第二步, 每天推送用户最喜欢的优质内容,并以此优质高频内容为起点带动低频内容的阅读点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大数据算法给不同用户推送与本人爱好相匹配的个性化阅读等内容,来调动、促活和加固用户的使用习惯及打开频率。
第三步,每天签到,签到积分奖励,积分兑换优质礼品。
各种APP的签到或打卡功能几乎成了常态,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呢?即时互动、即时奖励!其最终目的依旧是使用习惯的培养与固化。
与该APP“拉新促活”策略相对应的学校教育,便是“搞活教学”。如何搞活教学?无非是学习主体责任人转型的真正实现。
即从教师为主体向教师为主导的转型、从学生为被动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型。天天下文件、天天瞎嚷嚷就能实现这种转型么?绝不可能!数十年上千年的教育老规程、老观念、老方法哪里是说转就能转的。“学生为学习主体”如果是转型最终结果的话,那么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向这个结果的实施过程,就得是搞活教学,从当下每一节课堂的“吸引力”和“价值提供”上下大功夫。比如破开“教材”内与外的界限、破开“学校”内与外的界限。一本教材只是某个科目的当下起点,而不应当是该科目的全部;一个学校的校门只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物理空间划分,而不应当是孩子们成长力与学习力的二元分裂式划分。
3、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缺少什么——抽屉法则:定位要清晰,各有侧重无缝对接
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缺少什么呢?答:抽屉法则。
何谓“抽屉法则”?“抽屉法则”是现代企业管理术语比较通俗形象的一种说法。正如其名,它表示,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桌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则。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任何一个管理部门或管理者,既不能有职无权,也不能有责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互结合。
与此同理,家校要真正形成合力,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家长、学校各自的清晰定位,如果切换于人力资源管理细则,就相当于给家长、给学校各自制定一份“岗位职责说明书”。
教师是干什么的?教书的。“教书”,绝对主要职能指向于教导知识与技能,以及学习该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方法等。次要职能指向于“品德教育”。而这,是社会发展大时代的必然趋势,孔子式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的“育人”功能、以德为先,在如今社会环境下的学校教育功能中越来越被弱化,“教书”即“知识技能教育”则越来越被强化,成为了学校的绝对主要的职能。
家长是干什么的?育人的。“育人”,绝对主要职能指向是,筑基于良好品德、铸魂于正确三观等。次要职能指向于家庭作业等知识技能。
学校搞活教学,教师搞活课堂,家长善找“别针”、勇于担当,则家校合力必然指向于孩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双向良性成长。正如我们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上网过程,需要浏览器、服务器建立TCP连接共完成三次握手一样,家长与学校各自的职、责、权、利既分工明确,又相互促进彼此结合,则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才能够持续、稳定、向好。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