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我生气了”威胁孩子,换个说法,效果大不同!

文 / 积极家庭教育
2019-04-26 08:06
用“我生气了”威胁孩子,会带给孩子一种错觉,只有生气,才能获得别人的顺从。

妈妈们在说我生气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的生气,只是想用这句话来向孩子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也就是说:妈妈因为这件事不高兴了,你赶快按照妈妈说的来做,这样妈妈就不生气了。

当妈妈的表达传递到孩子那里的时候,孩子出于恐惧或者胆怯服从妈妈的要求,但是每发生一次这样的场景,孩子都会在心中加深一次印象,那就是,如果我需要什么的时候,就要表现出生气,这样妈妈才会顺从我。

用“我生气了”威胁孩子,会带给孩子一种范例,只有生气,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

幼儿在一岁半以前主要是简单情绪为主:微笑、伤心、哭泣,一岁半以后,情绪的内容增加,会有难过、伤心、嫉妒、骄傲等等感受。所以,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表达能力来进行宣泄,防止心理压抑而带来的困境。

妈妈每说一次“我生气了”,都是在给孩子示范,只要你不满意,你不开心,你有要求,就说这句话就可以了,这句话就是解决情绪问题的唯一途径。

用“我生气了”威胁孩子,会带给孩子一种感受,只有生气,才能得到妈妈的关注。

孩子最渴望得到大人的关心和关注,当孩子想买玩具大哭大闹时,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得不到满足,气得拍打自己的头时,都是想赢得妈妈的关注,关注自己迫切的需求。

妈妈用“我生气了”来威胁孩子,孩子会有一种感受,妈妈生气了的时候,我要立刻停下所有的事去听妈妈说,关注妈妈的要求,按照妈妈说的做。所以,我需要关注的时候,生气是最好用的方法。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对妈妈和孩子都是在互动中共同成长,所以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下面,想给妈妈们几个好操作的方法和思路,让我们逐步的调整,用合适的方式教孩子学会宣泄情绪。

别再用“我生气了”威胁孩子,换个说法,效果大不同!

变“我生气了”为“我和你去”

当孩子执意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除非这件事情真的有安全上的隐患,那么我们可以陪孩子一起去体验。很多时候,妈妈们因为孩子拣地上的树叶子生气,因为玩沙子小石子生气,因为把玩具弄乱了不收拾生气,这样的生气其实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不如陪孩子一起体验,玩过之后,和孩子一起清理洗手,一起整理玩具,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支持,会更愿意在活动的过程中遵守约定。

变“我生气了”为“我听你说”

孩子有时候看似难以理解的奇思妙想可能都有背后的原因,先不要生气,做一个倾听者,让孩子说说: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啊?有没有比这件事情更好的选择呢?妈妈和宝宝一起想想主意。孩子表达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宣泄的过程,随着孩子的讲述,原本急切的事情可能在孩子看来就没有开始那么紧迫了,更利于妈妈和孩子做进一步沟通。

变“我生气了”为“转移注意”

年龄越小的孩子生气或者执拗的状态会越短暂,往往是集中爆发一下,瞬间就过去了。妈妈们不要和孩子们一直去对抗,要学会转移注意力,而不是粗暴地说:我生气了!

以前我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国外的短片,爸爸和孩子出门去,孩子说去游乐场,爸爸说不去,两个人开始杠上了,孩子说去,爸爸说不,两个人越说越快,突然爸爸说去,孩子没预料的说不,爸爸说:那好吧!于是两个人回房间了。可以看到,孩子并不是完全执意地要做一件事,只是要坚持自己的要求,这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孩子有孩子的小世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