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是不是“自我调理”就可以?
情绪是人们对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是人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他人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
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又称正面情绪,主要表现为爱、愉悦、满足、自豪等,使人感到有信心、有希望、充满活力;
消极情绪又称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忧愁、悲伤、痛苦、恐惧、紧张、焦虑等,过度的消极情绪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可能发展为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目前国人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的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原因一方面是老百姓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识有所提升,发现问题不再憋着、忍着,懂得就医寻求帮助,以及专业人员识别能力提升,使得疾病识别率增加。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普遍改变,以前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不少都市白领起早贪黑,生物节律被打乱,对情绪、精神影响极大。
另外,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负面情绪堆积难以宣泄,都促使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频发。
现如今很多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这类疾病患者,普遍心态就是“能不去医院就不去,最好不吃药,调理调理就好了”。
这类心态在现实中不在少数,典型的就是——
中国有超过3000万的抑郁症患者,其中能够主动就医治疗的却不足10%,剩下的90%中很大一部分都有这种自我麻痹的心态。
自我调理,其实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是不能忽视的一种辅助治疗方式,但是对于自我调理,患者朋友不应该也不能把它当成根治疾病的方法。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有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这类非常常见的疾病,部分患者出于“面子”、“嫌麻烦”等原因,经常是一拖再拖,甚至过度迷信网络上的一些“自我调理”,甚至是偏方。
也有很多的名人在各种各样的节目中都谈到自己也曾经有过焦虑、抑郁,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病魔,非常的励志。
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极少数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做到这点,但是这个比例又是多少呢?
更多的实际情况是让不少患者从轻度症状逐渐拖延到中度甚至重度症状。不仅后期面临更加复杂的治疗,还要承担长期服药的困扰。
同时抑郁、焦虑、失眠等这类的精神疾病,往往有时候不仅仅是情绪上的问题,还会出现躯体症状。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来说,不能光凭自我调理,专业的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换句话说,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该以专业医院治疗为主,自我调理为辅。
自我调理可以推进治疗的进度,促进疾病的康复,但患者朋友不应该抱有太大的希望值,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毕竟精神类疾病还得需要正规的治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