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前,TA或许“呼救”过……

文 / 医学界精神频道
2019-04-22 20:26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青少年自杀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

作者丨曹公子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青少年自杀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年轻的生命转瞬即逝,让人惋惜。近几年好像青少年自杀的事情在不断发生,我想,近几日大家一定被17岁少年跳桥而亡的新闻刷屏了,但除了在网络上如火如荼讨论,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WHO对自杀(suicide)赋予如下的定义:一个人有意识的企图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故其动机明白,且有不同程度的致死性。每年有将近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中第二大死亡原因[1]。青少年自杀

危险因素有哪些?

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大多都不会是单一因素,通常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

五岁以下儿童自杀的案例是极其罕见的,所以关于青少年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本来就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青春期的少年尤其如此。

年轻的孩子们必须就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作出决定:例如学校选择,生活状况适应,同龄人交友等问题。他们还必须建立自己的身份,培养自尊,获得独立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一时期,青少年不但是心理开始改变,生理层面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亦有可能带来压力,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面临来家长和同龄人的过高期望,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无助,不安全感,压力和失去控制感。

为了避免青少年无法成功应对以上问题而出现自杀,我们首先应该明确那些因素的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

1.精神因素

大多数研究认为,自杀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大约90%的自杀者患有至少一种精神疾病[2]。

在50%-65%的自杀病例中发现抑郁症症状,且女性的抑郁症状多于男性。除此之外物质滥用也是高风险因素(更具体地说是酒精滥用),特别是在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男性中。

30%-40%的自杀死亡者中存在人格障碍,如边缘或反社会人格障碍[3]。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触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接受了各种教育,这些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处事模式、与他人的交往模式等。因此家庭对孩子今后发展尤其重要。据估计,有50%的青少年自杀案件中,涉及家庭因素[4]。

在许多自杀案件中也发现家庭内部沟通不畅也是一个高风险因素,不止是与孩子的沟通不顺畅会成为风险因素,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顺畅也会成为危险因素。

父母离婚或是有家暴行为都会成为风险因素。虽然,父母离婚本身与所涉儿童的自杀关系微弱,但有可能因为离婚,使孩子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受到影响[5]。

除以上这些,如果家庭中有人有过自杀行为或是有精神方面疾病,也会提高青少年自杀风险。

3.社会因素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应该已经发现了,比起年龄大的人来说,孩子和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周围有人自杀,或媒体大肆报道自杀新闻,都有可能会造成青少年模仿。

日本就曾发生过类似的青少集体自杀事件。

1960至2007年,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瑞典、瑞士和美国的自杀趋势图。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

该怎么预防?

在了解如何预防自杀之前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青少年有哪些征兆可能是自杀的“警告标志”。

1. 直接的表达要自杀的想法,比如“我要杀死自己”,或间接的表达“我希望我能一直睡,再也不会再醒来”。

2. 自杀笔记和计划。

3. 有类似于自杀的自残行为。

4.作出后事安排,例如,做出葬礼安排,写下遗嘱,赠送珍贵物品。

5.经过长时间的抑郁后,突然变的开朗,行为,外表,思想或感受发生变化。

如果身边的人出现以上“警示”作为家长或朋友的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化险为夷呢?

如果你是好友,听到朋友有这方面的想法一定不要帮着一起隐瞒,要告诉他的监护人。

如果你是家长,一定不要忽视以上这些“求救信号”,要冷静面对,不要用激烈的话语刺激孩子。

而后可以直接提出疑问,询问TA是否想要自杀,为什么会想到自杀,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并认真倾听不打断他的叙述。

在了解TA遇到的问题以后,可以向专业的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并尽量多地陪伴TA,不让他感觉到孤独。可以鼓励TA多和朋友出去玩,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让孩子重建生存的意义,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

最重要的一点是:隔绝一切危险物品(如药物,利器等)。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在晚年里,太宰治写过那么一句话。“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人是如此的脆弱,小小的事故就会带走我们的生命,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很多困难,可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那件属于自己的漂亮的衣服,能让我们有勇气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