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你……你能听我说说话吗?” | 一位PTSD患者的心声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帮助PTSD患者走出困境,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至关重要。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最近发生的凉山火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据心理研究所的专家介绍,凉山火灾幸存队员存在一定程度的急性应激反应(ASD),ASD一般数天或一周内缓解。
还有一种应激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但它比ASD更严重,如果不干预很难自行缓解,我所接触的第一位患者就是PTSD患者。
“护士,你能不能站那里不要动,你刚走过来我以为你要打我,我害怕。”
说出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小孩子,而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年。
一直以为受到保护性约束的患者都是极其不配合的,可是眼前这位被“五花大绑”的患者却并非如此。他在约束间里异常的平静,我几乎要怀疑他并不是一位精神障碍患者。
我翻看了他的病例:他叫小A,是一位PTSD患者,但由于患者刚刚入院,病例记录有限,想要了解更多的情况还是需要留心关注这位患者。
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我决定陪他吃晚饭——坐在对床,因为他害怕。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接触。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放下防备心, 跟大多数患者一样,他也想找人聊聊天倾诉自己的感情。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足球赛,我不小心踩到别人的牛奶,还没等我道歉,他直接打我,后来另一个人也踩到了他的牛奶,还直接踩爆了,他只一笑而过。为什么对我就那样,为什么要针对我?”
“我爸爸就知道喝酒。之前说好来看我的,可他骗我,我很少看到他。我妈妈对我要求很高,整天拿我跟表哥比较,呵呵,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更好……”
他说话的时候眼睛不停的打量着这个房间。可即使房间都被看遍了,他却始终不敢跟我对视。长期遭受校园暴力,加上父母施加的压力,日积月累地身体和心理都留下了极大的阴影。
在之后的一星期观察中我发现他有着PTSD患者典型的回避,警觉性增高,情绪不佳,紧张敏感等症状——小A不愿去公厕;不愿跟人说话;不愿出他的约束间,仿佛他的世界就是这个约束间。
我决定打破他的心防,带着他走出这个约束间。
就像给新患者介绍病区一样,我们在科室里走了一圈,最后在大厅坐了下来。小A就坐在座位上,也不说话,好奇又害怕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但最终,好奇战胜了恐惧,连我走开一会儿他也没有在意。
还有另一件事也让我很在意,小A隔壁病房住着一位非洲男孩小C,小C想和小A交朋友(病区里同龄的孩子不多),但每次小A就如同受惊的兔子一样逃开。
“这非洲人什么时候出院?我很怕他!”,这大概是除了“护士我害怕,护士我什么时候能回家?”以外小A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这天,我准备利用午休的时间,调解一下他们的矛盾。可还没等我说话,他就指着小C朝我大喊道:“你为什么要把他叫过来啊!快让他走!!”
“小C说他只是想跟你交朋友。”我看着他的眼睛说道。小A明显愣了一下,我趁机将他们的手搭在一起,说:“你看,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糟吧?”小A低着头,若有所思,但最终还是挣脱我地手跑回了约束间。
第二天散步地时候,小A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我:“你能教我‘我也想跟你交朋友’用英语怎么说吗?” 我不由得有些心酸,两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仇恨,一个简单的握手就言和了,但是由于PTSD患者身上典型的警觉性增高,需要有人对他进行指引帮助才能慢慢打开自己的心扉,才能相信别人,才能慢慢接触外界。
在那次言和以后,小C还约了小A一起参加周二下午科室安排的常规艺术治疗活动,活动对患者的恢复与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小A一直犹豫不决,最后我再三保证我会一起出席,他才点了点头。
活动很简单,画出老师描述的四幅图:一个人被魔法师关进壶子里;24小时后他是什么样的;有阳光照进了水壶;一年后水壶里的人怎么样了。
可小A画的这四幅图并没有多大差别,一样的瓶子,一样是被困在水壶里的人。我问他,怎么一年后这个人还在水壶里,他说:“我自己都出不去。”
小A接受艺术治疗时的画作
跟他相处的这些天我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变化,他想要的很简单,不过是能早点出院,早点回到父母身边。
家属探视结束时,他是最后一个回来的,扯着他爸爸的衣服不让走,嘴里还嚷着:
“爸爸你别走,我害怕,你陪陪我嘛,你陪我住一段时间好吗,下次你什么时候来?”
在他的呼喊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些事件的缩影——有关校园暴力,有关父母的漠视,也有关他的个性。
药物治疗也许对每一位精神病患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另一剂不可或缺的良药就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改变症状,而在于帮助患者去认识自己的心理或人格缺陷,并付诸行动,加以纠正。
现如今说起精神病仍会有部分人会难以接受,但随着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关爱精神病患者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每一个人都需要正确看待精神疾病,关爱精神疾病患者,为精神病患者提供良好的支持性人际环境,哪怕只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微笑。我们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都会对别人造成影响,事情可以简单处理,记忆也会逐渐褪去,但那些伤痕,会永远挥之不去。
写在文末:
PTSD也叫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生命受到威胁、目睹他人死亡或严重受伤后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障碍,在遭遇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后持续或延迟出现的深度悲伤,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事件再现,持续性回避,以及警觉性增强。9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经历过或目击过一件创伤性事件。
PTSD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联,这些因素主要分为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状况、受教育水平、应激性生活事件、个性特征、防御方式、童年期创伤、家庭暴力、战争、社会支持等)和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其中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
对于PTSD患者来说预防效果远大于治疗,PTSD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若在创伤事件发生后能通过一些心理评定工具来初步评定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有助于筛选出PTSD高危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跟传统的疾病一样PTSD分为三种预防,
分别是一级预防:预防创伤性事件,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二级预防:筛选特定人群,进行心理干预;三级预防:药物干预。
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常用于PTSD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
其中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EMDR)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治疗形式,它借鉴了控制论(cybernetics)、精神分析、行为、认知、生理学等多种学派的精华,建构了加速信息处理的模式,帮助患者迅速降低焦虑,并且诱导积极情感、唤起患者对内的洞察、观念转变和行为改变以及加强内部资源,使患者能够达到理想的行为和人际关系改变。
EMDR把人看作是一个整体。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始终关注正在发生的情感和生理上的变化,可以对创伤性事件当事人大脑处理痛苦材料信息的过程产生直接的作用。在治疗者的导引下,当事人专注于眼球运动、耳听音调、或手打拍子可以触发一种被称为“探究反应”的内在神经生理机制。而正是这种内在的神经生理机制-探究反应,使当事人的适应性信息处理过程的功能恢复正常,从而导致减轻当事人的PTSD症状反应。
这种“适应性信息处理过程”原本就是当事人自己的内在能力,并不是通过治疗者的解释或思想而导致了当事人思维和情绪自我调节的适应性变化。EMDR的真正作用就是帮助当事人恢复了内在调节以及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能力。
END
《创伤心理学》,作者施琪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作者夫尔
《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作者李凌江
嗨,你还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