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孩奴”,你是吗?

文 / 积极家庭教育
2019-04-06 08:08

“整天忙里忙外,单位的工作一大堆,回到家为了孩子吃、喝、住、学忙得团团转,人都快疯了,我简直成了‘孩奴’”。这是当今一些年轻父母常露嘴边的抱怨话,同时,一些年轻的“丁克家庭”选择“丁克”的缘由也是一句:“我们不想成为孩奴”。所以,“孩奴”这个新名词已经从网络中走出来逐步渗进了社会环境之中。

要谈“孩奴”这个话题,首先从现实生活中“孩奴”现象是否存在、是否非常严重、是否比较普遍、是否个别现象几点来看问题,就必须对目前社会上对“孩奴”这个名词及现象的一些观点来说一说:

第一种观念认为“孩奴”现象在我国普通存在;第二种观念认为“孩奴”现象是现阶段特殊国情下出现的个别现象;第三种观念认为根本没有“孩奴”现象的存在;第四种为以人们自身的心理认识来确定是否有“孩奴”现在存在的观念。

我们就前三种观念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究,和大家一起分享,诚接批评指正。

话“孩奴”,你是吗?

“孩奴”是继房奴、车奴、卡奴等之后衍生出的一种网络新名词,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针对几种观念,我们举几个案例,从案例中寻找答案:

案例1,一九九六年国内热播《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天津市一普通的工薪阶层三口之家,三十多岁的父母和一个十二岁的女儿一同在观看该剧。一直紧锁眉头的父亲突然绽开了笑脸,他突然宣布要到美国去打工创业。原因是十二岁的女儿喜欢唱歌,梦想成为歌星,父母为孩子的梦想十分焦虑,因为走艺术道路,孩子前期的教育培训辅导费用是他们工薪家庭根本无法支撑的。为了女儿的梦想,父亲毅然辞去了工作,奔赴美国打工。到了美国后,父亲的打工历程是异常艰难的。第一份工是搬运成捆的布匹从一楼搬运到十八楼,每层二十六级台阶,共计四百六十八级台阶,一天往返次数几十次,劳动强度是可想而知的。父亲坚强地支撑着瘦弱的身体坚持半个月把这份工打完,结算工资后,他将90%的工钱寄回了家,只给自己留下吃饭的饭钱和出租房的廉价租金,因为他心中只有孩子的梦想。为了孩子的梦想,即使干最脏最累的活,他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到了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机到来,在美国打工的父亲连续二个月未找着零工了。身上几乎身无分文了,恰好到了女儿生日,按约定三口之家每人的生日,都要打电话祝贺的。父亲没钱打电话了,只能在电话亭默默地站了六个小时......,远在中国的女儿从早上等到了夜晚凌晨也未等到父亲的电话,母女的担心是可悲而知的。二零零一年女儿已经十七岁了,并有了一定的音乐水准,自己灌唱了一张专辑,寄给了远在美国打工的父亲。父亲珍宝般地晚上带上耳机听着女儿的歌声入睡,天天如此,他听的是世界上最美的歌声,一听就是十五年......期间,父亲坚持把打工的钱90%寄回家,支持女儿的艺术追求,只给自己留生活费,为了节约钱,约定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只要家里听到电话铃声响三下就挂断电话,说明父亲在美国是平安的,因为如果接通电话后的国际长途电话费是很贵的......二十年后,二零一六年,结束在美打工的父亲回国见着家人的时候,他已经是有个三岁外孙的姥爷了,二十年了,亲人相拥泪满襟,喜极而泣人皆存,但容已变。妻子从少妇变成了老妇,女儿没能“成星、成家”,而是嫁人为妻且已为人母。但彼此的亲情浓烈得异常坚定与挚爱......让人为之动容泪下,感动万分。

话“孩奴”,你是吗?

这个案例体现出中国很多家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生活缩影,说父亲就是“孩奴”,是有道理的,他把美好的二十年时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女儿;他牺牲了无数个正常家庭应享受的天伦之乐;他克己为女节省每一个铜板只为女儿的梦想早日实现;他以“奴隶”般的忍性在异国他乡打工赚钱,二十年,他牺牲了为夫为父二十年的亲密生活;他二十年来一直背负着女儿梦想的沉重“包袱”生存着......

说父亲不是“孩奴”,也有道理所在:他把女儿的梦想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付出与追求,即使在艰难的打工生活中始终有世上最美的歌声——女儿的歌声陪伴着让他感到无比幸福、快乐;他归来后收获了更美的亲情而无怨无悔;他的艰辛付出虽然没有促成女儿的梦想,但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带来了可喜的改观......

案例2,深圳市一对80后小夫妻都是小白领,积极响应政策,二零一六年六月生育了二孩,几个月后,夫妻二人原本有一个10岁的儿子,生活宁静而快乐,毫无压力,现在二胎女儿的出生很快就打破了祥和的状况,夫妻二人正值工作的巅峰时期,皆是单位的中坚力量,工作的强度与压力是很大的。经常会遇到加班加点、出差办事等情况,女儿的到来让他们手忙脚乱,工作之余就没有余暇之说了,儿子要辅导作业,女儿要喂奶、换尿布、量体温、洗澡,忙得夫妻二人有时都忘记了洗澡就上床倒头睡着了。到了周末也不能消停,丈夫要辗转带儿子上英语兴趣班、羽毛球训练班、书法学习班、钢琴辅导班......,妻子则要带女儿游泳健身,打防疫针等,半年下来夫妻二人明显露出疲惫的状态,身体也出现透支的状况,丈夫的头上陡然出现了丝丝白发,妻子的眼角也爬上了皱纹。即使这样,夫妻二人仍决定让丈夫寻找第二兼职工作,增加家庭收入,一要确保家庭的正常支出,二要攒钱尽早换掉目前六十多平米的房子,家里添的孩子已渐渐长大,居住环境便要随之改善呀。难得和朋友同事聚会,丈夫都会感叹地说:“我已成了孩奴,何日是头啊?”

话“孩奴”,你是吗?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二孩未满周岁,年轻的小夫妻就已经紧的快趴下了。真像丈夫说的他们已成孩奴了吗?80后90后的年轻父母有着其特殊性,首先,他们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代,自身从小受到的家庭宠爱是非常多的,而且他们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比较注重个性张扬,注重自我追求的现代教育。所以当他们为人父母后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沿袭自己受教育模式。二是更高的把教育理念、方式提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他们的育儿宗旨。孕育期要做胎教,哺育期要吃进口奶粉,尿不湿取代过去的棉尿布,幼儿期要上最好的托儿所、幼儿园。入学后要全面发展“琴、棋、书、画、体”兴趣班、学习班、辅导班都要涉足。其次,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社会变革悄然而行,现在信息时代盛行,互联网时代,虚拟时代等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教育步伐要跟上,很多家长为了子女跟上经济发展的知识更新步伐,给子女的教育内容是宁多无缺。可众多的学习范围和内容要孩子来学习,一是要时间,二是要金钱,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优胜劣汰是必然的,很多父母想要孩子多学习知识,多掌握技能,为以后谋求“高位高薪”的职位打下基础。再次80、90后父母的攀比心、虚荣心较强,尤其是自我体验孩提时代“输”给别人的痛楚,更注重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攀比。又次,很多年轻的80后90后父母习惯把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梦想捆绑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替代自己来完成自己的梦想。所以不遗余力的在培养孩子上下功夫,花大力气......这些浅短的分析能否说明“孩奴”现象的存在,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近期东方卫视《妈妈咪呀》栏目的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位年轻的妈妈,她原本是个坚定的丁克族,不想两年前一次意外怀孕了,当得知这一事实后,竟三天不吃不喝,几近崩溃,甚至想到轻生,因为选择丁克的原因就是不想成为“孩奴”。后来在夫妻双方父母的劝导下,终于孕育了一个小生命,她生下了儿子,伴着儿子的一天一天长大,年轻的母亲从儿子的点滴成长中获取了异常丰实的快乐和幸福。在儿子一岁零四个月时,这位母亲来到了《妈妈咪呀》的舞台载歌载舞,光彩照人,并告诉所有观众,她为儿子欣喜,为自己做母亲而骄傲,并坦言准备再生二孩,她的自豪与幸福感感染了所有的观众与评委。这位年轻妈妈的转变,始于她创造生命过程初始阶段的温馨收获,长于与孩子共同见证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延于妈妈对孩子满满的爱意。这说明心境决定事物的性质是极其可能的,至少这个年轻的妈妈不会把自己变成“孩奴”。

综上案例析说,“孩奴”现象的存在与否,无需深究,我们应着重去探讨让父母不落入所谓的“孩奴陷阱”的方式方法才是应对之策。

首先,应该从心理角度去掉“孩奴”观念,一味沉浸在孩子的培养上而忘记自身的应有生活品味、价值和目标,不要自食其果地跳进“孩奴”陷阱里去。

其次,树立正确的育孩观念,不要强塞给孩子过多的规划、设想,让其自由地快乐成长。

再次,绝对不能将自己未尽的理想目标或梦想捆绑到孩子身上,自己的缺憾自己消化就行了。

复次,摒弃掉烦人的攀比之心,让孩子自染斑斓之色会更美。同时,父母应及时走进孩子的内心,问他们所需所想,确立不同阶段孩子的培养需求,不指挥、不督促,只纠偏、只扶正。注重身教、放弃言教,父母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态度与做法是孩子学习的最初、最萌的教材,至关重要。父母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希望每一位父母不做“孩奴”。

文 by 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