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因癌症去世 母亲从此没了安全感

文 / 上游新闻
2019-03-25 17:27

指导专家:况利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兼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一个月进了五次医院,一出院就担心自己会死,一不舒服就要做全身检查……这不是夸张的电视情节,而是发生在医院的真实案例。近日,本报一位老年读者的女儿向记者求助,家里亲戚因癌去世后,母亲因此失去了安全,整日担忧自己也会患癌。这样的事情在老年读者中相当多见,那么,要如何才能打消他们的恐病念头,重建安全感呢?

/读/者/求/助

亲戚因胃癌去世

母亲肠胃也“多病”了

“静静你回来一趟吧,我觉得我的胃痛得很了。”早上九点左右,刚到公司上班的林静就被母亲一个电话召回了家里。林静告诉记者,母亲今年63岁,是《健康人报》的忠实读者,每年都订阅,健康习惯也一直保持得很好,可最近却突然变得“体弱多病”,类似“电话召回”的事情一个星期就可以发生四五次,可每次带她去医院检查又没有问题。

在记者的仔细询问下才发现,原来三个月前林静的三姨因胃癌晚期突然去世,给一家人带来了不小的震惊,从此母亲便开始十分注意一家人的饮食。要求家人不能在外面吃饭,不能暴饮暴食、吃得太辛辣等等,喜欢麻辣口味的她开始顿顿青菜、豆腐,清炒肉丝等等;并且开始关注自己的各种肠胃问题,经常说胃痛,到医院检查也没发现异常,后来越痛越厉害,她还坚持要住院。奇怪的是,一住院她的症状就缓解了,可一出院不到两天她又会开始胃痛。林静表示,最近母亲又开始觉得自己吞咽不顺,怀疑自己得了食道癌,这几天大便出血,又怀疑是肠癌,做了肠镜,结果显示也没异常,现在一家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情/绪/解/码

4个诱因 会让老人恐病

了解老人的这种心理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种恐病情绪带来的危害,做一个这样的小实验:闭上眼睛,仔细体验身体的每一种感觉,然后告诉自己“我觉得我的胃有点不舒服”,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注意你的胃的每一种感觉,如果你告诉自己“好像越来越痛了”,不用半小时,你的胃很可能真的就会痛起来。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兼附属大学城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况利教授告诉记者,恐病最糟糕的影响就是不断暗示自己会生病,然后让大脑发出一些错误指令,久而久之,身体真的可能生病。那么,为何老年人的这种恐病情绪又如此严重呢?

1.身体衰老:大多数中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如渐渐出现白发,面部出现皱纹,食欲开始下降,动则心悸气喘,尤其是体力劳动能力明显下降等。这都会使中老年人感到自已“暮之将至”,与自己年轻时相比,从而怀疑自己生病。

2.触景生情:看到同龄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大多会“推人及己”和进行不恰当的“移情”,进入“角色”,以致悲从中来,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倒,在心理上把自己置于“病人”的不利地位。

3.敏感多疑:很多中老年人对自己身体不适大多过于敏感,对他人谈论疾病敏感多疑,对号入座。以致对自己无病疑“有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绝症”,从而产生莫名的心理恐惧。

4.寻求关注:老人希望子女能关心自己,他发现只要自己身体有问题,子女就会很关心他。于是,身体自然形成潜意识的“条件反射”,只要想子女关注时,身体总会不舒服,这种并非老人故意所为,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反映。

/心/理/处/方

消除恐病情绪 先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况利认为,要消除恐病情绪,必须先要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做个充分的了解,可定期检查,如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等基本检查,有了明确的诊断,老年人就有了底气,就不会再恐病,也不会盲目猜疑。当然,平日里也要对一些疾病进行正确、系统的了解,不能片面,只看到一个症状就自己乱诊断。

松弛训练 辨别自己的身体反应

很多恐病情绪是因为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而且将一些身体的感觉误认为是病灶。因此,一些恐病情绪明显的老人,在了解自身情况的同时,还可在子女的帮助下,利用瑜伽中的放松训练法,正确辨别自己的身体感觉。让父母采取舒适放松的姿势,坐或躺在沙发上,集中注意力,然后吸气,再慢慢吐气,将注意力关注一呼一吸上,然后开始慢慢放松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然后握紧拳头,弯曲手臂,感觉手臂肌肉的紧张,坚持两三秒后,放下手臂,放开拳头,感觉手臂肌肉的放松,这种通过不同肌肉群交替的紧张和放松,可以使父母学会辨别紧张感和松弛感。当下次他们身体不舒服时,你可以让他们先做一下放松训练,先感觉是因为自己的紧张所致,还是真的病痛。

找一个正能量病友 告诉他真正的感受

况利表示,是恐病情绪的人往往会高估患病的可能,而且极度夸大对这种疾病的恐惧。因此,要彻底消除恐病情绪,除了进行一些自我的心理训练外,还可在亲戚或父母的朋友中给他找一位“病友”,如他觉得自己得了癌症,那就找一位真的得了癌症的病友,在他们的交流中,病友会像他倾诉他所有的病痛体验,从而可以避免有些老人断章取义,觉得自己有一点症状就一定是癌症了。但这种方法也要慎用,因为有些悲观的病友会夸大病痛体验,导致大量负面情绪传染。因此这位病友最好是积极乐观、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的。

打开他们的生活圈 将“恐病”的时间消耗掉

况利还表示,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心理问题的缓解,鼓励老人多参加集体活动或是到大自然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对消除疑病症状有很好的效果。开放他们的生活圈,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才能将恐病的情绪转移,而且也将以前大把大把恐病的情绪消耗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