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轨迹

文 / 大话精神
2019-03-25 12:30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父母中,多达四分之一的儿童可能会继续患上这种疾病。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儿童睡眠和焦虑症可能是该疾病的重要预测因素。研究发现,父母一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中,有25%的人会出现双相情感障碍,而且他们更有可能出现儿童睡眠或焦虑症。

双相情感障碍的累积发生率为24.5%,发病年龄中位数为20.7岁(范围12.4-30.3)。父母的临床病程与受影响儿童的病程有关。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为了准确诊断新出现的精神疾病,需要考虑新出现的精神病理学的发展轨迹以及精神疾病的家族史。仅凭症状不足以提供稳定而准确的诊断信息。

该研究包括279名“高危”参与者(年龄在5到25岁之间),他们的父母中有一人被诊断为双相I型或双相II型情感障碍。根据父母对锂的反应,研究人员将高危参与者分为两组。参与者的父母如果在服药期间至少三年内没有新的复发,则被认为是“对锂有反应”;所有其他人都被认为对药物没有反应。该研究还包括87名“比较”参与者,他们来自渥太华的学校,有着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他们的父母没有重大精神病史。

参与者被跟踪长达21年,高危组平均8年。所有参与者在基线时完成由精神病学家进行的研究评估,并在此后每年评估一次。

  • 研究人员观察到,25%的“高危”后代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21岁,而其中约11%的人被诊断患有精神病性谱系障碍。对照组未观察到任何病症。

  • 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年龄越早,其后代患情绪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的风险越大。

  • 研究还发现,根据父母是否对锂盐有反应,参与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没有差异;然而,精神病性疾病几乎只出现在对锂缺乏反应的父母后代中(20% vs 1%)。

  • 抑郁发作主要发生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特别是在对锂有反应的后代中。儿童睡眠和焦虑障碍显著预测情绪障碍风险分别增加1.6倍和1.8倍,抑郁和躁狂症状预测风险分别增加2.7倍和2.3倍。也就是说,患有儿童焦虑症或睡眠障碍的人患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几乎是正常人的两倍。阈下抑郁或躁狂症状甚至更具说服力,有这些症状的参与者患上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分别是常人的2.7倍和2.3倍。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写道:“这就意味着,具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遗传风险的儿童,其临床表现中明显的焦虑、情绪和睡眠症状表明,他们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密切关注和给予支持。

试验显示,诊断出重度抑郁症的病例几乎只在高危子女中 (高危组33%,对照组5%)。睡眠障碍也出现了类似的模式(高危组23% vs对照组无)。

研究者称,双相情感障碍通常在具有家族风险的个体中以渐进的临床序列出现,从非特定的童年前驱症状到青少年抑郁症,再到轻度躁狂或躁狂发作。阈下睡眠症状与从健康状态向非情绪障碍的转变显著相关,情绪发作中的精神病症状与从单相向双相障碍的转变显著相关。

然而,这项研究并没有发现支持儿童双相情感障碍亚型的证据,该亚型的特点是慢性快速波动的喜怒无常、易怒、神经发育障碍和暴躁脾气。研究者称,这表明这种表型与持续到成年期的双相情感障碍无关。

总体而言,研究结果表明,焦虑、睡眠障碍和重度抑郁症——尤其是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可能在有家族风险的年轻人中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早期的临床干预和预防工作,应强调针对情绪症状,焦虑和睡眠障碍以及预防药物滥用的低风险干预措施。

该研究得到了加拿大卫生研究院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