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容易抑郁吗?论镜像效应与被塑造
本文摘自2015年7月李辛在美国国际中医语音学院的专题讲座“一个中医眼中的抑郁症”
镜像效应与被塑造
听众:文艺界的人,比如演员,容易抑郁吗?
李辛:演员因为职业的特殊原因,有很多需要在情感-思维-行为上进入某种特定角色,在精神、情感、体能上常常有较大的消耗;神气在短时间里会经历激烈的开阖变化、戏剧结构里的冲突、激惹的环境、强烈的表达,确实容易把自己带入不稳定、冲突和有伤害的神气状态,对于体质不太好、精神情感不稳定的个体是有所影响的。
所以这个行业的从业者,确实辛苦,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我在北京工作时,有段时间给一些演员看过病,曾经有个演员来找我,她说三年没接戏了,之前接了一个戏,好像是演一个女鬼,反正是比较惨的角色,入戏太深,最后出不来了,整个身心都非常糟糕,没办法再工作了。
这是第一种情况,演了不好的角色,入戏太深,自己的意识和人格整合度下降,次人格力量加大,所以会出现认知紊乱和自我身份确立的问题,也属于前面提到过的“神机被扰”。
第二,演员这个职业,受众人关注,需要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所以,即使是一个定力很高的人,也常常接受到太多的外部干扰。这时候更需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做真正的自己,才可能保持身心的稳定与健康。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镜像效应,对很多自我确立不足、不稳的人来说,自己变成什么样,很大程度来自于社会对我们的反馈,社会像是一个大镜子,镜子里是什么,我们就会以为自己是什么。
作为演员,还会接受到过多的“投射”,众多的粉丝和追星族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通过想象,构建出很多并非是演员本人所具有的特质,同时投入大量的、汹涌的、无意识的爱与恨,迷恋和厌恶……,这些无意识的情感-意识-信息云,也会潜移默化的“再塑造”当事者的人格。
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经验不足的年轻又突然走红的明星,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觉察与认知,良好稳定的家庭氛围,良师益友的保护和提醒,确实容易受到太大的冲击和扰动。
镜像效应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都是这样互相塑造与被塑造。区别仅在于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我们不可避免的生活在这个充满了无意识的情感-意识-信息云和有意识的暗示-强迫-灌输的大环境中,有一定觉知的人,才有可能清醒的意识到这些无形的力量,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给我们的回应,来决定如何选择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既发展自己,又融合于社会与他人,而不出现内在与外在的冲突。
而对于觉察不足,自我主体尚未确定的个体,很多时候是无意识地跟随着习惯、风俗、父母要求、领导安排,生活像是坐在传送带上,或许看似稳定且安全,但常常会在内在需求和外部要求之间犹豫冲突。
也有因自幼而长,一直处于好学生、好班干部、好员工、好领导……的轨道上,被社会塑造,成为某种“榜样”,而认定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再思考和怀疑,这样的案例常常在四十岁前后,出现一些生理心理问题而遇到不得不回看、反思的机会。
(未完待续)
注1:本篇内容将收录在李辛的新书《精神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心身调适与精神发展》,预计2019年后半年出版。
注2:更多李辛医师讲解的“中医”和“精神健康”类文章,刊登在微信公众号“李辛的空间”(2017年11月起),以及腾讯QQ“李辛的空间”(2017年11月前)。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2013年瑞士,英文版。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
《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18年5月,立品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