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去哪找?”——心理问题就诊全攻略。
我们曾认为,大家因为病耻感,因为怕被称作“精神病”,所以不敢去看“心理医生”,但《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查显示:只有2%的疑似心理疾病患者因病耻感不愿就医。
我们也曾认为,大家不了解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而根据《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7-2018》调查:有90%以上的人对于常见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比较了解。
如果大家并不是讳疾忌医,也并非完全不知道 “心理疾病”,那么为什么10个抑郁症患者中,只有1个人接受了诊断和治疗呢?(调查显示,心境障碍的治疗率仅10%左右)
相信这些问题,也是关注心理健康的大家心中的疑问。
一、“心理医生是谁?心理疾病是什么?”
心理医生是一种通俗的称呼,我国没有这个职业名称。
理论上讲,能为老百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职业有: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职业康复师、医务社会工作者。
比较常见的,对 “患者”或“来访者”的问题改善起主导作用的,有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
这三个职业,应该就是大家所理解的“心理医生”们。
而大家挂在嘴边的“心理疾病”,实际上就是医生口中的“精神障碍”。
不必觉得“精神障碍(精神病)”这个词很可怕,现在大家很熟悉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强迫症等,其实都是轻型精神障碍,它们和感冒发烧一样,都是常见病、多发病。
二、“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
心理咨询师,能帮助我什么?”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我们梳理了这三种“心理医生”能为您做的事。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公众对于心理治疗、精神障碍的了解亟待深入,很多人依然认为“抑郁症要做心理咨询”,“去看医生的都是精神分裂症”,也有许多社会机构标榜自己可以治疗抑郁症,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更多的科普,更多的监管和更多的患者教育。
三、“心理问题多严重需要找医生?”
我们以大家最为了解的情绪低落问题(疑似抑郁症)为例:
同时给大家提供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方法:
通过睡眠质量来判断是否出现心理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非常简单又相对准确的方法。
四、“心理治疗为什么那么贵?”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但很值得回答。
1. 精神障碍,大多是慢性病。
首先,精神障碍的患病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治疗过程一般也都比较漫长。如果确诊为中重度抑郁症,半年以上的治疗是不可避免的,少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治疗。
再者,精神障碍的患病原因,也比较复杂,所以决定了它需要综合的诊疗方案。
医生一般都会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辅以物理治疗。根据不同的患者对于药物的耐受性,对于心理治疗的接受度,对于物理治疗的反应,还需要不时调整治疗方案。这项工作,对于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和医生、治疗师来说,都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
一个长程的,涵盖药物、心理、物理治疗的诊疗方案,意味着患者的就诊时间更长,次数更多,医生和治疗师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就越多,患者所付出的金钱和时间自然就越多。
2. 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和优质心理咨询师的紧缺。
失眠、抑郁、焦虑的患者量有多少呢?
我国约1/4的人存在失眠问题,约3亿人,
心理障碍导致的失眠占很大一部分。
调查显示,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为4.98%;
其次为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
酒精药物使用障碍位列第三,患病率为1.94%。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主导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
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困扰(中国儿童中心,2006)
老年人抑郁检出率高达15%以上(谭平、张泽丹、包维为,2013)
不可否认,这些人都需要进行精神科医师诊断,可能需要进行治疗,康复后期还需要进行长程心理咨询。
那么可以为这些患者提供服务的人有多少?
精神科医师 3.34万人
心理治疗师 约6000人
注册心理师不到2000人
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心理咨询师 不到3万人
心理治疗人才稀缺、心理治疗门诊一号难求、医生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这都是心理治疗看似价格“很贵”的缘故。
但心理治疗在精神障碍康复过程中影响深远,而且任何疾病都会越拖越重,越拖越复杂,越拖越难治愈。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精神障碍患者“省钱”的最优选择。
五、“去哪里找医生和治疗师?”
精神科、心理科、临床心理科、精神心理科、心身医学科、医学心理科、心理卫生科、心理咨询科、睡眠心理科....各种科室名称让人眼花缭乱,应该挂哪个?
实际上,不用纠结,以上这些含有“精神”、“心理”名词的科室里出诊的医生一般都是精神科医生,对于常见的精神障碍都可以进行诊断和治疗。
国家开放多点执业之后,一些民营的临床心理门诊部,精神专科医院,也能较为便捷快速的找到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
六、其他常见就诊问题
1. 精神科医生是不是只开药?
这个说法过于偏颇,并非事实。
从观念上来讲: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精神科医师群体接受多年。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相结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是精神科医师的普遍共识。
从事实上来讲:心理治疗师可以说是精神科的必备岗位,一般来说诊断过后,对于适合直接进行心理治疗的患者,医生都会建议进行。
再者,目前有很多精神科医师自己也考取了心理治疗师证,多年正规培训和临床经验,让他们成为了轻型精神障碍诊疗的中坚力量。
2. 什么阶段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精神障碍的康复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例如在中重度抑郁发作期,我们一定会首选用药,药物起效之后经医生判断,再进行心理治疗。
当然,如果已经达到临床康复,还可以进行持续的心理咨询来维持心理的健康。
3. 怎么选择适合我的医生?
4. 怀疑可能有心理问题,先找精神科医师还是心理咨询师?
建议第一步,先找精神科医师。
一般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且有意愿求助的人(或者发现TA有异常的亲人和朋友),这种异常应该已经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我们称作社会功能已经受损,怀疑患病的可能性比较大。
5. 确诊并非精神障碍,怎么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师?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差,是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就医体验的核心问题。很多患者因为不了解心理问题就诊的基础问题,因此在精神障碍诊疗的过程中频繁走弯路,延误诊断和治疗的同时,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你的朋友有帮助,请点击右下角的“好看”或者转发到你的朋友圈吧。
本文审稿专家:李艳
文献或内容引用:我国心理治疗师的准入门槛比较高。一是至少是精神或心理学本科毕业;二是需要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对精神科各类疾病特点有所把握;三是需要100个学时以上的连续培训,完成至少3个心理治疗案例分析;四是需要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人民日报》
2002年,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启动,15年间拿到证书的人数超过100万。由于心理咨询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与实践学习和继续教育、督导管理,绝大多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并不具备工作能力。
——《人民日报》
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国家10部委下发的国卫疾控发【2018】44号文件
谭平、张泽丹、包维为,2013,《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东南国防医药》第4期
中国儿童中心,2006,《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中国妇女出版社
未特殊说明的部分参考数据来自《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