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中国式的家庭教育究竟有多愚昧?
日前,孙红雷的一条微博让网友吵翻了天
孙红雷转发一条新闻时评称:“学习成绩是一切吗,愚昧。”10几分钟后,他再次发微博,直言接受不了“唯成绩论”,因为“太过功利”。
而这两条微博一出,就引发网友争议
一个人的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一个独立的人,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家庭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摇篮。
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但在中国的4亿家庭中,很多父母还没意识到,他们的价值观和做事的态度会对孩子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
而这也是我在看完热播剧《都挺好》之后的最大感受,它撕开了中国式家庭的“伪善面具”,揭露了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伤害,让每一个经历过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被它戳中。
豆瓣8.3的评分,已经是近期难得的国产剧高分
但在我看来,这部剧还是被低估了
区别于此前太多为了撕逼而撕逼的国产家庭剧,这部剧展现的家庭矛盾没有落俗套,而是极为“反常”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五口之家,一家人的地位在这张图里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家里老妈做主,所以坐在主位。
两个哥哥次之,所以一人占住桌子一边。
女儿和老爸处在食物链最低端,只能平分桌子剩余的一边——
剧中的父亲苏大强,是一个遇到矛盾只会“上厕所”四处躲避,完全被老婆支配的男人。
每当需要这个他出来摆平事情的时候,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正如他老婆对他的评价,他的性格就是两个字——窝囊!
而苏妈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她的思想可以概括成一句话:
女儿不可贵,儿子价更高,若为面子顾,二者皆可抛。
大儿子苏明哲学习优异,考上清华后又考上斯坦福时,在苏妈心中是苏家光耀门楣的长子,甚至可以卖了正值高考的女儿的房间也要供大儿出国留学。
然而颇为讽刺的是,父母砸锅卖铁、拼死拼活留在了美国,苏明哲却只是在普通公司混了个普通职位,电视剧没几集就被炒了鱿鱼,回到家更是不敢和家人说起。
对次子苏明成,苏母纵容居多,相对于老大,她本来是按照“里子”去培养的,是要给自己养老的,托关系花钱包揽一切。
而这种模式下的苏明成,学到的最大的本事其实就是四个字“讨好女人”,二本学校是买的,月薪三千五的工作是妈妈托关系找的,结婚后用爸妈的钱买房装修。当走上社会之后,只能靠自己,结果混了十年,在单位也还是个“小苏”,一生好吃懒做,最后反噬了父母资源。
至于一直差别对待,基本充当家庭“牺牲品”的女儿,长大后却十分争气,实现了财务自由当上了总裁,年纪轻轻就管着一个大公司的半壁江山。
苏家三个儿女如今各异的人生,或许是苏母如何也不会想明白的
像苏母这样,在中国有太多的家长喜欢插手孩子的人生,总想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心中的模样,帮助这些父母得到亲戚的羡慕、邻居的称赞、老一辈的赏识,让他们觉得做人真成功啊。
只要孩子做得稍不顺意,就会用处那套典型的“道德绑架”
即使是独生子女,苏妈的“我生你养你还养出仇了”是不是听着也很熟悉?
甚至觉得就算做错了,都觉得对孩子毫不亏欠,一句“到老了也不需要你来养我”撇得干干净净,这话相信大家一定都听了无数遍。
就这样孩子,成了他们以爱的名义,赚取面子的道具。
在这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眼里,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幼儿园,上好的小学、初中、高中,无非就是一个目的: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好像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他们作为家长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
那么大学之后呢,孩子之后的人生他们永远也没有考虑过。当孩子们在为上一个好大学而“熙熙攘攘”的时候,刚好就错过了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人生观的黄金时期——童年和青春期阶段。
见过太多这样在父母的督促下才学习的孩子,上了大学白白荒废时间,结果毕业后的人生道路就像《都挺好》里的老大和老二一样走得一塌糊涂。
而那些像女儿明玉一样从小就有梦想以及自律精神的孩子,无论考一个怎样的学校,无论走怎样的职业道路,都能做得风生水起。
孩子的人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尝遍酸甜苦辣,从小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拥有梦想的孩子,无论到了人生那个阶段,学习和自律一直保持下去。
正如马云所说“学习艺术和体育的目的,是要从艺术中,学会创造力和想象力;要从体育中学会包容,学会团队,学会面对失败,面对挫折。学会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而不是为了小升初能加分,不是为了跟隔壁的“王小花”比个高下。
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
英国有句名言,每一个孩子都有活力无比的「生命之火」,驱动着他们存活下来并不断发展。
那些将来有出息的孩子,不一定成绩好,也不见得是学霸,但一定被点燃了「生命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