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假勤奋的人,都有三个坏习惯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从古至今,“勤奋”都是我们歌颂的良好品质,可是,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非常勤奋,结果成绩还是不理想呢?”
也许他们只是“假勤奋”,感动了自己却没有做到真正有效的努力。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你具有以下三种表现,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假勤奋。
自我感动
许多人可以做到从早晨学习到深夜,可以手抄几本厚厚的笔记。表面上看,他们学习的时间很长,其实效率很低。首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张弛有度的时间安排会让我们效率更高,我们要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休息,什么时候应该改进学习方法,先思考再行动,而不是盲目的用“假勤奋”来感动自己,欺骗他人。
“假勤奋”不能让自己得到更多有效的进步,它不是目的却成为了我们填补内心焦虑感的方法。他们只是假装很努力,努力到感动了自己。
眼高手低
有一类人自命不凡,心比天高。他们往往是非常具有上进心和正能量的,一提到努力、成功、优秀这些词汇,他们便能滔滔不绝说上很久。不了解他们的人会有一种“他一定很厉害”的错觉。
可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往往说的就是他们。他们热衷于制定计划,思想丰富,他们的大脑很“勤奋”但是他们却迟迟迈不开手脚。这种感觉很努力却没有行动的人也属于“假勤奋。”
重复性劳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可是,有一类人他们宁愿花很多时间去做一些意义不大的努力,看起来,他们似乎很有毅力和恒心。能够一直坚持做一件事的确是不容易,可是,他们缺乏思考,不愿意去反思和改变自己。
他们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害怕未知的变化,害怕失败和挫折,其实,很多时候,重复性的劳动只是一种懒惰的坚持罢了。
如何成为高质量的“真勤奋”?
那么,如何成为高质量的“真勤奋”呢?首先,不断的学习,再将自己学会的知识进行“输出。”就像很多人宁愿天天看书,也不愿意花一小时来做个读书笔记一样。
只有当你做到知识和行为结合,你的努力才算是真的做出了效果,也就是王阳明提到过的“知行合一”。当你做出很多行动以后,这些实践又会反过来影响你的思维,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更是帮助你进步的巨大优势。
有人熬夜刷题却比不上十点按时睡觉的学霸;有人天天跑步却瘦不过健康饮食的女神;有人一年读一百本书却比不到将十本书的精华融会贯通的作家。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怎么一步一步拉大的呢?也许不在于那些你努力拼搏的时间,更重要的可能是那些你“停”下来的日子。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行为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