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抱怨老人不会看孩子?不如多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对于老人看孩子用的那些老传统、老方法,很多年轻人郁闷至极。
- 把话说深了吧,老人伤心,彼此之间伤感情;
- 把话说轻了吧,又没有什么效果,老人依然故我。
于是,有了一些媳妇,会在茶余饭后,开始互相吐槽自己公公婆婆或者爸爸妈妈的不足之处,甚至“顽固不化”的地方。在头条上,也能看到很多“在媳妇眼里没有任何优点的婆婆们”。
曾经的我,也对公婆的一些做法难以接受,也曾经发生过一些小摩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这样想了。
(一)常抱怨老人的坏影响
我承认,世界太大,总有那么极小的一部分人成长的一点优点也没有了,都是让人头疼让人仇恨的缺点,相当的糟糕。
可是同时,我也承认,大多数人,大多数公婆都是普通人平凡人,都是有缺点也有优点的人,就像是我们一样。只是年代不同,让我们多了一些思想的碰撞。
1. 我们对公婆的不满,会让婆媳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糟糕。
所有的抱怨,都不能解决问题,而只会把不满更扩大化、深刻化。
2. 对孩子影响不好。
即使有的人不把不满说出来,也会不自觉的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微表情传递出来,孩子依然能感觉到妈妈与奶奶或者姥姥的对立。何况,还有很多媳妇是直接和婆婆吵出来呢?
我们在孩子们面前做出的是怎样一个示范呢?
别说因为老人做错了。可是,做错了就能对他们大喊大叫、不尊重、摆脸色吗?难道我们老了以后,就一定会凡事都做对吗?
3. 对夫妻关系不好。
总是抱怨公婆,老公夹在中间难做。偏袒老婆,妈妈寒心;偏袒妈妈,媳妇伤心。
你别说“谁对偏袒谁”这样的话,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能判断出绝对的对错的事情,又有多少呢?
既然那么多的坏处,我们不如改变思路,主动的去改变家里的氛围,让彼此之间更和谐,家庭中的幸福更多些。
(二)多体会老人的需求
现在的父母,都只有一两个孩子,都特别爱我们的孩子,特别在意我们的孩子,对孩子们的需求特别的重视。孩子为什么哭了?为什么笑了?为什么皱眉头了?都想弄明白。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老人们也有需求?
作为晚辈的我们,有没有认真的体会过?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淏仔上三年级,女儿玥玥上一年级。
淏仔两岁之前,大多都是我爸妈帮着带的,这段时间无缝衔接,过得很轻松愉快。后来,公婆过来了,我们就一起住到了现在。最开始和公婆一起生活,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
比如:
- 他们早饭八九点才吃,因为吃得太早吃不下去;午饭两点吃,晚饭基本不吃。而我们早饭七点吃,中午12点我就饿了,晚上也要正常吃饭。
- 他们最爱吃馒头,烙饼、馅饼都觉得是死面的,说是不好消化,而且更是常年不吃米饭。
- 他们中午两点多吃完饭,会睡到四五点才起床,我陪着孩子玩还要小声一些,感觉很受拘束。
- ……
不过,这些都是生活习惯,慢慢调整慢慢磨合就行了。
让人难受的是思想方面,有一些冲突的地方。
比如我公公,总是隔段时间就闹个小情绪,不说话,冷着脸。而我每次看到他这样,心里就很难受,我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想让每个人的心情都好一些。那时,我老公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与你没关系,你别想多了,他是在生我(或我妈)的气呢!“
后来我才知道,公公很在意存在感,他想更多的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出谋划策。但我老公却很少和他商量什么,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决定,不需要凡事问他,因为问他的结果大多数也都是反对,白费口舌。
我既然知道了公公需要“我们在意他”、”尊重他的意见“,那我就开始这样做:
1.买老人爱吃的东西
多给老人买一些他们爱吃的东西,他们会感觉到被关心了。比如:我公公喜欢吃肉,我就经常买肉,也会经常做肉菜。他吃的开心了,心情自然会好很多。
每月按时给公公钱,让他可以自己买些喜欢的吃的穿的用的。
2.小事上征求他的建议
既然我老公不想在大事上征求公公的建议,让公公很没用存在感和价值感。再说我公公确实也不爱看书,也不爱看新闻,不太能跟上时代,没有太多可借鉴的想法。
所以,我就多问他小事上的建议。比如:今天中午想吃什么饭?周末想去哪里玩?孩子的生日都请谁过来比较好?春节哪一天请客?……
只要能沾上边儿的,我都尽可能的问问他,而且也很在意他的建议(反正吃什么、去哪里这种小事都没对错之分),他很有成就感。
一起住的时间越长,公公的情绪反而越来越稳定,很少出现像前期那种动不动就几天不说话的情况了。
(三)揣着明白装糊涂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有的时候不用太较真,难得糊涂。因为太较真,会影响家庭和谐,会增添自己的痛苦。
有一段时间,我老公的工作不太顺利。公公情绪不好,有一次喝多了酒。(一起住了这么些年,也就喝多了那么一次)
一直责备我老公,我老公听不下去,出门了。
我留下来陪着公公聊天,开导他。结果,他在说事情的时候,提到了这样的话:
“看到你们不去上班我就难受。前几年看你在家待着,我就跟他说让你出来找工作,说了多少遍他都不听,还说什么自己的媳妇自己养得起!他是一点也不听我的!”
其他话我都在劝他,只有这段话我没接话。我当时心情很复杂。
我那时在家全职了三年,我老公从没对我说过一句让我去找工作,最后还是我主动说去上班才出去的。当时找的工作我老公还不满意,说让我再等等,不着急。原来,他一直都是在他爸的念叨声中给的我足够的自由呀!
原来我公公看不惯我在家里呀!原来我老公这么给力呀!说的话这么霸气呀!
后来,公公说的这段话,我没和我老公求证过,我也再没问过我公婆。
我当时之所以耐心的劝导公公,不止为了我老公,还为了勤劳贴心的婆婆,我不忍心看到她为父子俩的不快而伤心掉泪。
至于他们没说出来的内心的这些想法我不在意,也不较真。因为没有意义,徒增不快!
我最在意的是我老公的想法!既然我老公这么给力,我也一定要做好他的后盾,巩固好后方阵营。
(四)我们的主动调整,会让老人们感觉更好
我常在文章中说:孩子感觉好了,才能做的好。这句话也适用于老人:老人们感觉好了,才能做的更好。
- 一个满心委屈、被儿媳妇嫌弃的奶奶,喂孩子吃饭,陪孩子玩耍,是怎样的场景?
- 一个心情愉悦、婆媳关系好的奶奶,陪着孩子互动,又是怎样的场景?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怎样对待孩子?
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特别有耐心,也特别容易逗孩子开心。可是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我们会对孩子不耐烦,稍有犯错就会批评甚至打骂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老人也不是圣人,也会受到情绪影响。
在路上走的时候,能看到有的老人面无表情的带着孩子走,就像遛狗一样,没有交流,也没有笑容,如果孩子淘气乱走,有可能还会大声责骂;
同时,也有的老人一边走一边陪着孩子聊天,有说有笑的,很是和谐。
(当然,这种差异不止在老人身上有,我们也有这两种不同的情况。)
我们年轻的父母,都看了很多育儿书,甚至听了很多育儿课程,都知道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但是,我们可否想过,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我们和孩子来说也非常的重要?!
如果,我们能主动关注到老人的需求,让老人感受到价值感,心情舒畅,那么受益的不止是我们的家庭氛围,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态和性格的影响!
(四)我们对待老人的方式,会留在孩子的记忆中
- 孝顺的家庭,孝顺是传承的;
- 鸡飞狗跳的家庭,鸡飞狗跳也会传承。
老人是有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但是你对待老人的方式,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会以图像形式留在他们大脑的“潜意识”里面,也许会慢慢的生根发芽,等到他们大了,作用在自己身上。
别说“我老了可不会像我婆婆那么愚昧/自私/懒惰!”这些话!
你怎么知道“你的高明/伟大/勤快”就是孩子们想要的呢?
如果孩子们不想要,觉得你做错了,会用什么方式对待你呢?
(五)尊重老人的前提是“尊重自己”
写这篇文章绝没有让媳妇们“委屈求全”的意思!
在尊重自己的情况下,多照顾老人的情绪和需求,让老人心情更舒畅些。
前提很重要:“尊重自己”!
何为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的心情,尊重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付出!
满足老人的需求,不是说做了一桌子饭,老人不爱吃,你再重新做。
——这是不尊重自己的劳动。
(你可以对他说,这顿饭先这样吃点,下一顿有什么想吃的提前告诉我。)
老人和你发生了冲突,骂你了,你心里非常委屈,却要忍着委屈去安慰老人。
——这是不尊重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对他说:你这样说我感觉很难受,我不是要……我是……的意思。或者不想说也可以保持沉默,等自己心情好些再沟通。如果不想沟通,也要允许自己有回避的想法。)
我们做到了正确的尊重自己,孩子们也会学会尊重自己的。
身教重于言教。
当我们会爱自己了,孩子也就自然会爱自己了。
如果我们有女儿,我们希望女儿结婚后是什么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现在我们就过出这种状态!
我们天天受委屈、受骂挨打,又不知道维护自己,天天以泪洗面,却对女儿说:“你以后千万不要像妈妈这样!”
你觉得有用吗?
你说一万句这句话,也不如把自己的状态调整为期望女儿拥有的状态!
正自己的心态,知道自己的目标,尊重自己,尊重老人,尊重孩子。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和学校讲师,“非暴力沟通”的学习者和践行者。我不是专家,我的原创文章是基于我的学习和实践而写,是我的个人感悟,希望朋友们建设性的参考。如果能给到大家一些启发,我很开心。若您喜欢我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都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