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管理者成为“心理医生”,心理专制主义管理就可能出现
由于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以商品为满足的阶段转变为以服务为满足的阶段,这种转变是未来的一种趋势,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过,正是由于物质水平的日益增长,能够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物质报酬的“增量”,必然越来越大,用马斯洛的话说:一种需要越接近于得到满足,则为了产生同样的满足程度所需要增加的增量也就越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努力降低物质报酬的作用,约束和抑制经济诱因,而不是依赖它们。
于是人们把注意力从物质层面转移到了心理层面,首先大家会发现,当人们的收入达到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之后,对于相对收入(相对于同事的收入)的不满就远远比对于绝对收入的不满更加强烈,这会引发人们不公平的感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想象的,这种力量非常强大,这不是生理、经济的影响,而是心理的影响。
人们开始研究心理学,期望找到替代物质激励的“胡萝卜加大棒”,思考从心理上服务和满足员工,也思考着从心理上进行控制员工,在这种新的心理管理方法之中,说服代替了命令,管理者正在用说服、洗脑来代替老的胡萝卜加大棒,这不知不觉成了“心理的专制主义”。
用德鲁克的话说: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自己有所领悟和自我控制,被称为行为科学、伦理科学。然而,有一些管理者则期望通过心理学来实现控制、统治和操纵别人,这是一种自毁式的知识滥用!是一种特别令人反感的专制形式,过去的奴隶主只是从奴隶的身体进行控制,而现在的心理专制,则是从心灵上对人控制。
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心理专制主义”的含义和行为特征,但我隐隐觉得洗脑、忽悠、欺骗都应该属于心理专制主义的表现,特别是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这个人拥有超凡的魅力、天才的远见卓识,让人们不得不产生心理依赖,产生恐惧,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有些企业,拼命塑造创始人大“IP”,赋予创始人超凡魅力,说一不二,永远不会犯错误,让员工觉得离开这位“伟大领袖”,就没有了未来,这是一种心理专制主义;有些企业拼命宣传“离开平台,你什么都不是”,让员工没有信心,产生恐惧,这也是一种心理专制。反过来,海尔,打造生生不息的海尔创业平台,倡导人人都是张瑞敏,这样鼓励员工独立自主,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也许就不是“心理专制主义”了。
德鲁克说,心理专制主义基本上是对人的轻视,比传统的X理论还要轻视人,它假定只有管理人员、领导才是健全的,其他人都是病态的;只有领导是坚强的,其他人都是软弱的;只有管理人员是有知识的,其他人都是无知的;只有领导是正确的,其他人都是愚蠢的···这是心理专制主义愚蠢自大的假设。
任何管理人员,无论他参加多次心理学讲座,如果他试图把心理专制主义付诸实施的话,他就很快成为第一个牺牲品。管理必须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必须从共同任务的客观需要出发。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心理需求和满足,提供心理辅导和安慰。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顾问,崇尚学习心理学,特别强调心理感受、感情需要,不知不觉中把员工当成了“病人”,而不是从尊重和工作任务出发,同事的关系发展成为医生与病人的关系,管理者成为了心理学家,成为了权威,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和工作。这是一种错位。
从心理满足到心理控制,再到心理专制主义,打着统一思想的口号,既害了别人,又伤了自己。这是我们在管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界限不是特别的清晰,但,任何时候以“尊重”为基础,就可以尽量避免成为“心理专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