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国际学校家庭教育有多重要?

文 / 先发教育
2017-07-04 21:41

腾讯教育:您好,请您介绍一下您自己。

郝少林:腾讯网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北京临川学校国际部郝少林,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腾讯教育:您能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吗?

郝少林:我们北京临川学校跟一般的学校不太一样,一般的学校是由资本家投资办学的,我们这个学校是由家长投资创办的。我是作为一个家长在2012年为了小女儿接受到中西合璧的优质教育,开始和我们课题组的几位专家办学。我们学校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小,从小学到国际高中,一个年级只设一个班,一个班最多不超过20个学生。我们希望通过两个班主任陪伴式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几年我们也感觉到孩子在这种精品化的教学当中确实变化非常大。我们这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具备身心健康,有自主能力,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这样一个现代型的创新社会精英。所以,目前在家长择校过程当中,也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不选择大校、名校,而选择了我们,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在我们学校,这些孩子从其他学校转过来以后,我们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从不太爱学习,变得更加爱学习,从原来在某一方面比较优秀,现在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长足的进步。我们学校这些孩子他们是不用在校外参加任何补习班的。因为当初我办小型学校的目的也是希望孩子在学校里面就得到良好的教育。而周末我们有五个一的作业,比如在家里每天一定要做家务,每天一定要读书,一定要听读英语(精品课),学习是学生自主的事情,一定要自主学习。同时他们每天还要运动,每周做一个总结。这样每周五个一的作业,我们觉得对他这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通过我们跟家庭教育的这种合作,我们发现孩子们确实在这方面变化也非常大。

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我觉得家长的成长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月都要给家长做一些专门的培训活动,同时在学校微信平台上也会发一些文章和视频,我们把家长的课程当成我们学校课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办学过程当中,我一直提倡我们要做家校共育的精英教育,我们觉得任何一个社会精英只靠学校是不可能的。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方明老师也做过一个研究,他发现一个人中学毕业的时候,学校对他的影响仅占20%左右,而家庭教育就占到了70%。所以,我们在跟家长合作过程当中,我们还是强调家长的成长。我们也一直提倡一人交费,全家上学。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家长通过自身改变而对孩子产生影响这种案例也是非常非常多。

腾讯教育:您刚才也说到了,咱们的学校更重要是家长联合办的学校。所以可能大家对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这方面是更有感触的,您能稍微谈一下吗?

郝少林:从我自己来讲,我也是一个家长,为了孩子接触到更好的教育才开始办这所学校。在陪伴大女儿成长过程当中,我是学工程出身的,也不是搞教育的。我发现孩子在学校里面得到的教育还是比较偏、比较窄的。作为一个家长,我也是从自身的学习开始,或者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发现孩子有哪些特点,同时也学习一些优秀家长的教子经验。也跟着专家、书本学,把学来的经验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尝试,在尝试过程当中也总结了一些规律。我的女儿在北京读了很普通的学校,小学是公办学校,初中也是公办学校,高中学的是国际课程,在2012年成功圆梦了剑桥大学,目前已经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现在也是跟我们学习。我们一起想把中国的教育和国际教育做一个衔接,希望我们中国的孩子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中西合璧的教育。所以从我自身的成长来看,我就觉得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影响力是非常非常大的。这些年我的成长也得到的很多优秀家长的支持,比如赏识老爸周宏老师。还有我的女儿2012年被名校录取以后,我就进入了一个优秀的家长群,在这个群里有耶鲁女孩的爸爸妈妈,有哈佛女孩的爸爸妈妈。

在这个群体当中我们就发现一个孩子学业上的成功,或者在成长过程当中他们走得比较顺利,其实背后有一对父母的投入。所以我希望不管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家长的成长还是第一位的。任何的学校都可能有优秀的学生出来,但是家长的付出是一般人看不见的。

这种默默的付出对孩子的成长我觉得帮助是非常非常大的。只是这一点不被很多家长所认同,或者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我每年接触到的案例,家庭教育咨询案例超过200个,这五年我跟一对一家庭教育咨询也超过了1000个。那么在这些家庭教育咨询过程当中我就发现,很多孩子走了弯路,都是因为爸爸妈妈的无知。我总在说,你用一个三岁家长的水平教一个六岁的孩子,这肯定是不够的。我一直希望我们家长要超前学习,您的孩子六岁的时候,您具备16岁家长的水平,才能够引领6岁孩子正常的成长,这也就是我们当时想办一所家校共育的学校的重要的原因。

20年来,接受我面对面培训的家长也超过了20万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从家长提的问题当中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所以我现在是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努力,我想把我的学生和我第二个孩子一起培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