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情感忽视的童年,可能会埋下抑郁症的隐患
“我应该比现在更开心才对。”
“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个围观者,观望着那些真正在生活的人。”
“我为什么总是照顾不好自己?”
“我到底是怎么了?”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识到,我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比如父母和老师的奖励或者一次比赛的胜利。有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被父母打骂、被老师当众羞辱。
这些真实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回忆的起,事件的影响也可以被真切的感受到。可是还有那么一些“事情”,我们虽然记不得,但它们仍然可能对我们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发生了,而是因为它们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这就是童年期的情感忽视。
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遭受了童年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似乎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或者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无法表达,又或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和需求却害怕表达出来。潜意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他们或许习惯了对别人报以微笑,但是对自己似乎额外的苛刻。当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乖孩子”背后的危机
在童年时期,如果父母能够在关心吃穿和学习之余,更多的留意孩子的感受和情感,就会帮助孩子学会关注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便能够发展较为健全的自我认知,懂得自我关怀、自爱和管理情绪,成年后拥有更强的心理弹性。
成长在较少受到情感关注的家庭环境中的人,通常会变成一个“乖孩子”,因为知道自己伤心,哭泣或生气都不会得到关注,逐渐地学着自动将情绪压抑下去。而且这么做时,还会得到父母的赞扬,更加强化了他们对自己感受的忽视。
然而,这种“乖”是有代价的,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一旦遇到问题,会倾向于压抑自我的感受,当巨大的伤痛来临无法压抑时,就会崩溃,且对自己的情绪爆发感到特别自卑和自责。
压抑情绪与抑郁人格
首先,习惯于忽略自己的情绪,在遇到诱发情绪和感受的外界刺激时大脑就不能形成正常的反馈,因此,无法识别、表达、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情绪。长久的积累,情绪便彼此纠缠、失调,用自责代替愤怒,用冷漠代替恐惧,用麻木代替悲伤……
这种对自我的攻击其实是一种有效降低焦虑的方式,这样不仅安全,而且还能增强自己的力量感——错在于我,那么我就有可能改变错误而扭转困境。
与此同时,被情感忽略的人心底里总有着一种孤独感,在迷茫无措时不会选择求助于他人,而是独自面对。
在这种情形下,抑郁性的认知,意象与感觉会以隐蔽、有序、缓慢而持久的形式浸润于一个人身上,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
如何减少童年情感忽视的影响?
1.理解自己曾被忽略,但有机会改变
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是无形的,它却使你在后来的人生挣扎于伤痛的漩涡,让你比他人更容易陷入抑郁。令人欣慰的是,受到过情感忽略的人是可以被治愈的,你没有办法回到过去给小时候的自己一个拥抱,但意识到这一切之后,你可以打破这堵从小建立起来的,屏蔽自己感受的墙。你能开始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学会通过一种健康的、安全的方式表达愤怒,学会不为自己的哀伤和悲痛感到自责。
2. 你可以和自己的情绪感受做朋友
情绪是活力的源泉,也是一种财富,没有它们,你会活在灰色的世界当中。与自己的感受共处,去理解你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绪能够帮助你与自己的内心产生联结,释放自己,丰富自己。
3. 让自己不再是座孤岛
习惯于独自处理自己的感受,看起来好像很安全,但会让你的心变得孤独。试着对可以信赖的人倾诉,建立与他人的情感联系,真实的表达,会让你逐渐发展出使用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人,参加情绪训练相关的团体小组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安全可靠的方式。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