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 “六型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学校安全管理“心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结合中小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践,分析研究影响和制约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从中得出,只有积极认真破解“六型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标不明“泛化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一些学校对开展心理教育的目标认识不够清晰,有的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做好个别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有的认为心理教育是个新领域,靠写几篇学术文章,个人容易出点成绩;有的仅为了应合上级的检查和要求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标并不明确。
(二)作用不清“淡化型”。由于学校和老师对影响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问题的规律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认识不清,有的认为担任心理教育课没有担任主课的老师有地位、受重视,不愿主动任课;有的认为心理工作比较抽象,不好把握,专业性强,信心不足;有的认为需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多少有些“精神不正常”,把心理问题看成了“心理病态”、“思想问题”;有的认为心理咨询可以一次性解决心理问题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给淡化了。
(三)对象错位“单化型”。《纲要》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但据调查了解,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仅局限于个别有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学生身上,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重要意义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没有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统一起来,人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看“单一化”了,把心理教育关注的范围缩小了。
(四)力量单一“弱化型”。通过调查了解,在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实践活动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任课教师的事,与其它教师为关;有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学生应送到医院找心理医生解决;有的认为心理教育是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的事,没有把心理教育作为每名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错误的认识中无形把学校心理教育的力量给弱化了。
(五)方法保守“简化型”。目前大部分学校常用的心理教育方法主要是专题授课、问卷调查、咨询室聊天、软件测试等方式,方法普遍保守简单,没有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参与性、互动交流性和实践体验性、专业心理介入”的特点规律,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多数学校还处于被动应付的初级阶段,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六)机制缺乏“软化型”。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存在主要问题有:没有列入课程安排;没有纳入督学评估指标体系;没有明确专职教师的配备和待遇问题;没有建立师资力量培训机制,也没有心理教育材料和心理教育科学研究等机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显得可有可无,软弱无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照上述“六型问题”,实质就构成了我们从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可靠引领、一个显明导向、一个有效抓手、一个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