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怎样当父亲?

文 / 家庭教育万导计划
2018-11-11 17:26

《拯救男孩》、《拯救女孩》作者,首师大心理系副教授,北师大心理学博士李文道先生,在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说过:中国的“父教缺失”状况处于一个非常严峻的状态。

近期,“父亲”这个字眼被越来越多的提及。2012年《好好做父亲》一书的出版,初步吸引了社会的关注。2013年《爸爸去哪儿》和2014年《爸爸回来了》等以父亲为主题的节目热播,进一步吸引了人们对“父亲作用”的关注。

随之伴随的一些负面新闻事件,更是加剧了这个现象。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2011年,某著名歌唱家之子李某某因欧打他人被收容教养一年,两年后又因强奸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此事件激起了人们关于“坑爹”还是“被爹坑”的讨论。以上这些事件,尤其是负面新闻事件的发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父亲在孩子成长中重要性的思考。

不仅如此,调查数据同样证实了父教缺失这个观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庭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儿童的父母共360人中,9%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零,有22.2%的父亲每天最多只陪伴自己的孩子1小时。

我们现在怎样当父亲?

2

李文道先生提出:“父亲在家”是指父亲在家庭中承担起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责任,与英文文献中的“father presence”意义类似。研究指出:“父亲在家”对孩子的成长是独特而重要的。

学者Paquett的“激活理论”认为,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打闹游戏而形成的“激活关系”,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亲密的“依恋关系”。游戏是父子激活关系的核心内容,这种关系不仅可以给孩子提供许多新的经验或刺激以激活儿童的情感机制,还能促进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孩子积极能力发展的基础。

“父亲作用”研究先驱Lamb认为,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抚养与敏感之上,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之上。作为主要玩伴的父亲,通过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摆脱对母亲的过度依恋,并诱发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而这种好奇所引发的探索经验往往又成为孩子自信心发展的重要来源。

在心理学有关“父亲作用”的文献中,父亲经常被看作为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桥梁,父亲的存在往往被看作为孩子独立性发展的基础。

我们现在怎样当父亲?

3

那么“父亲在家”对孩子的又有哪些方面积极的影响呢?

第一,“父亲在家”有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心理学有关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都较为一致地强调父亲在孩子性别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帮助男孩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父亲在孩子性别发展中的榜样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为未来发展的模型而模仿父亲,女孩则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中去寻找未来生活的参照。

学者罗斯·派克认为:由于父亲往往以更加鲜明的、更加差异化的方式与儿子和女儿互动,父亲在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中比母亲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另有研究者指出: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第二,“父亲在家”对孩子的学业具有积极的影响。父亲的参与度与孩子的成绩紧密相关,在那些父亲参与度高的家庭里,孩子的数学兴趣和数学分数更高,有更好的计数和言语技巧。

我国学者马红彪等人的研究表明:父亲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显著相关。如果父亲的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理解为主,孩子学习成绩好;而如果父亲的教养方式以惩罚、拒绝和否认为主,孩子学习成绩往往差。

除以上两个方面之外,父亲作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他人,父亲的存在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现在怎样当父亲?

5

在关注“父亲在家”积极影响的同时,研究者更为关注”父亲缺失”(father absent)的影响。

“父亲缺失”指因为父亲因离家、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孩子缺少或失去父亲的养育和教育。研究发现:”父亲缺失”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的危害。

第一,“父亲缺失”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违法犯罪。美国加州大学“全国青年纵向研究”对6403位14-23岁男孩连续追踪至30岁,结果发现:单身母亲独自抚养的儿子更有可能做出暴力行为,婚外出生的孩子蹲监狱服刑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2.5倍。Cynthia等人对少年犯的研究发现:在“父亲缺失”家庭中,儿童面临更高的犯罪风险。

第二,“父亲缺失”的女孩更容易过早发生性行为。与“父亲在家”的女孩相比,“父亲缺失”的女孩表现出更早的初潮。学者赫塞林顿比较了两组女孩。一组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另外一组是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结果发现:来自离婚家庭的女孩更早、更频繁地与男孩约会。Ellis等人的研究发现:“父亲缺失”会导致女孩青春期的提前到来,并增加了女孩过早的性行为和未成年怀孕的风险。

除了违法犯罪和过早发生性行为之外,“父亲缺失”对孩子的认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同样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我们现在怎样当父亲?

6

1919年,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一文,劝告父亲们“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他认为一个好父亲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呢?

首先要更新教养理念: 

父亲的作用难以替代。父亲对孩子的主要作用是激活,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而母亲对孩子的主要作用是依恋,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感。日常教养过程中,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父母携手共育才是家庭教育成功最可靠的保障。

父亲完全有能力胜任教养责任。许多父亲之所以有意无意地忽视为人父亲的责任,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身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这其实是一种误判。心理学家安·弗罗迪等人利用心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来了解父亲和母亲对婴儿行为的敏感性,他们发现,父亲和母亲对婴儿的啼哭或微笑的生理反应是一样的,父亲与母亲一样能够区分出来不同婴儿的不同啼哭声。其实父亲跟母亲一样有能力照看好婴儿。 

其次要提升教养能力: 

父母教养方式理论认为,教养方式包括两个维度:接纳/反应和命令/控制。接纳/反应指父母对孩子提供支持、对孩子需要敏感的程度以及当孩子达到期望时乐于提供关爱和表扬。命令/控制指父母对孩子限制和控制的程度。

心理学家根据这两个维度不同水平,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放任型教养方式和忽视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既有高度的接纳,也有足够的限制和控制。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是最为理想的教养方式。兰姆鲍恩等人对4100个拥有14至18岁青少年的家庭所进行的调查显示:父母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在心理社会发展方面的得分最高,在心理与行为适应不良方面的测量得分最低。 

我们现在怎样当父亲?

7

将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进行通俗化解读即:关爱和管教。一个好的父亲应该在这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养能力。

父亲的关爱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无条件的爱,即不管孩子的性别、外貌、气质、性格、智力、健康等等,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和心理需求。

二是有原则的爱,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如何爱孩子而不放纵孩子是需要智慧的,这就要求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一定要有底限。关爱孩子的两个底限即法律和道德。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说,孩子眼中的父亲是集法律、约束力、威严、权力于一身的超人。在管教方面,父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孩子眼里,父亲往往是社会秩序和纪律的象征,孩子对父亲是既敬又怕的心理,并且在此心理上模仿父亲,认识社会道德规范。

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重要人生导师,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这些优势的存在使父亲在管教孩子方面需要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我们现在怎样当父亲?

当下,大多数父亲们往往在外打拼事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或直接当“甩手掌柜”全权交给妈妈负责;或许对孩子只说三句话:“吃饭了吗?作业写完了吗?睡觉。”

优秀的爸爸应该走到孩子身边,摸摸他的头说:“宝贝,今天过得开心吗?”要注意孩子脸上写满的成长密码,要以亲密朋友的身份回到孩子身边,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捍卫孩子的童年还是摧残,怎样教育孩子学会承担压力和责任等,这是父亲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