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文 / 张小姐爱八卦
2018-10-28 22:47

自卑,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比如,童年时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产生厌学情绪,因为动作笨拙害怕体育活动,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而惧怕公众场合发言。而自卑感总是会造成心理紧张和焦虑,所以从另一个方面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就必然会同时出现。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但是,普遍而言,这种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其目的往往不在于解决问题,它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而真正的问题会被自己遮掩起来甚至避而不谈。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调查研究中介绍了一个精神病案例,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1923年,在奥地利出现了这样一名患者病例,他在家中排名最小,幼年时,由于他的体能和智力都比不上家里的其他兄弟姊妹,学习成绩差,有时还需要靠抄袭哥哥的作业来应付老师。一日,他向父亲坦白自己的行为,并表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父亲不但没有责罚,反而表扬了他的诚实。结果,这个意外事件,让他找到了优越感的替代品——依靠忏愧获得道德层面的“胜利”。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通过这次事件,他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虽然我身体弱,成绩差,但是我有强烈的罪恶感,这是我比众人优越的地方,所以我不必锻炼身体,提高成绩,只要保持这种罪恶感,就能够在道德层面傲视众生。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成年后,他的这种异常心理得到反复强化。他在教堂做礼拜时,当众痛哭流涕,深刻揭露自己的罪行,得到了教友们的尊重和爱戴。再后来,他赤身裸体在家中行走,暗示自己身体已经变得强壮,不再比兄长们孱弱。最终,他走向了自己的归宿——精神病院。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通过病例其实可以看到,当一个人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走偏的时候,他其实限制了个人的活动范围,目的只是要苦心孤诣地要避免面对自己的失败和短处,而不是追求成功。在困难面前,这种退却的举动,往往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这个示例,其实可以总结出一种大部分自卑患者的心理活动流程:现实与预期的差距——自卑——建立优越感——强化。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特殊性,这种优越感所建立和表现的方式也截然不同。有像上述病例一样反向而行的,也有正向补偿的。

举例一个日常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反向避免自卑感的示例:

预期:受到妈妈的关心;

自己认为的现实:妈妈不够关心;

建立优越感:通过哭闹引起妈妈的注意;

优越感:妈妈还是关心在乎我的;

强化:频繁产生更多严重的吸引妈妈注意的方式;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再举例一个正向补偿优越感,超越自卑的示例:

预期:自己读书比同班同学优秀,老师喜欢我;

自己认为的现实:同班同学都很优秀,自己不突出,老师并没有注意我;

建立优越感:参考更多资料,发表更多见解,得到老师表扬;

优越感:老师表扬了自己;

强化:加强阅读,看更多书,丰富各方面的知识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通过正反向的优越感补偿机制,其实可以看到,超越自卑的行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正向超越自卑呢?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正向纠正的,而这种纠正需要借助外力。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就他的观点来看,首先人们需要先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自卑患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这也即阿德勒所强调的“合作”,他认为,通过合作,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多以他人而非自己为中心点,可以有效的帮助超越自卑。

孩子有自卑心理,家长要如何引导?自卑心理学告诉你

就拿孩子通过哭闹吸引父母注意力来说,阿德勒强调了母亲在养育孩子中的关键作用:第一步,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第二步,母亲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入另外一个合作角色;第三步,母亲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对他人产生兴趣。这样,孩子就不会将注意力只放在吸引母亲的关爱这件事上,他有了更多的社会关系,有了更多的伙伴,他不会只将自己囚禁于母亲对自己爱与不爱的囚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