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这十位名家的家庭教育故事,点击量没说了
曾参:杀猪教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参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
曾参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
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
王冕母亲:关怀与发现
王冕是元朝末年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的成才来自于他母亲的关怀和发现。王冕的父亲是一位勤劳的农民,因家境贫困,只得让年仅七岁的王冕放牛。可是,王冕十分渴望读书,他经常丢下牛,躲在村学堂的窗外听老师讲课,挨了父亲多次痛打。王冕的母亲十分心疼儿子,尽管家里穷得叮当响,她还是好说歹说,劝丈夫让儿子上学。王冕上学后极为刻苦用功,家里没有油点灯,他只身一人跑到一座寺庙里,坐在泥菩萨的腿上借着长明灯的亮光读书,往往一直读到天亮。王冕这种勤学精神感动了一位很有学问的韩姓先生,先生把他收为学生。尽管王冕学习进步很快,可他的父亲总想让儿子放下书本跟他一起种地。在这种情况下,王冕的母亲总是想法子开导丈夫,从而使王冕通过勤奋学习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画家和诗人。
周桂夫人:严格教子
周桂夫人是明代大散文家归有光的母亲。归有光四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以致他七岁时就上了县学。归有光在一篇题为《先妣事略》的文章中,怀着无限的哀思之情记述了他母亲严格教育他的事迹:他有时厌学,母亲就严厉批评和教育他,让他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天暑热,都不能旷课;每天晚上,母亲总是点亮油灯,领着他的弟弟和妹妹坐在桌边,留出靠近灯光的地方让他读书;弟妹常常是都睡着了,母亲仍在陪他读书,督促他把每日的功课做好,并鼓励他大量阅读其他书籍。天长日久,归有光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基础,年轻时就成为了很有名气的散文家。
蒋母:苦心教子
清朝中叶的蒋士铨,是与袁枚、赵翼齐名的“江右三大家”之一。他的成长全靠母亲的苦心教育。蒋士铨家里贫穷,蒋母从早到晚辛劳纺纱织麻,可是在她劳碌奔波之余,总不忘教育儿子识字读书。士铨四岁时,母亲为了教他认字,就劈了一把细竹丝,按照点、横、撇、捺分别组成不同的字,教士铨认识。士铨六岁时,蒋母就教他握笔写字。七八岁时,蒋母一边织布,一边把书本放在她的膝盖,让士铨坐在膝前,一句一字地教他读书。冬天的夜晚,母亲解开棉衣,让士铨贴胸坐好,并用薄被盖住他的小脚,陪他照样攻读不止。有时士铨读累了,就在母亲怀里打个盹儿,等他稍一醒动,又催他继续学习。蒋士铨后来长大成人,成了著名的大学问家。为了报答母亲的教育之恩,他请了一位老画师,按照这些事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并且亲自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鸣机夜课图记》,这一图一文,在当时为人们广为传颂。
曾国藩:饱读诗书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钢琴家傅聪先生的家教观:爱而不溺爱
傅雷先生爱儿子,但绝不溺爱娇纵。他把对儿子傅聪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诸如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傅雷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进餐,傅雷就注意孩子是否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桌的人,吃饭时是否发出失礼的咀嚼声。当傅雷发现傅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吃并不听警告时,就罚傅陪吃白饭,不许吃菜……傅雷抓住孩子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把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这些做法、使傅聪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为傅聪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鲁迅:喜爱、理解、重视
鲁迅不仅喜爱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视教育孩子。他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鲁迅认为,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钱学森:不教而教
家教就是“不教育”,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教育理念,却充满了哲理。从钱永刚的介绍中足以体现这种“不教而教”教育理念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钱学森独特的家教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庭认真反思。
李嘉诚:让儿子当球童
靠白手打拼起家的李嘉诚很早就开始关注对孩子的培养,据说,在儿子李泽钜、李泽锴还只有八九岁时,李嘉诚就专设小椅子,让两个儿子列席公司董事会。次子李泽锴的零用钱,都是自己在课余兼职,通过当杂工、侍应生挣来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尔夫球场去做球童打工,背着大皮袋跑来跑去,通过自己的劳动,领取一份收入。李泽锴将打工所得,除了用作自己日常的零花钱之外,有时还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学。李嘉诚知道后十分高兴,他对妻子说:“孩子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
李开复:让孩子有话说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认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辈,把孩子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孩子就会变得保守、胆小、被动和听话。“这种孩子在30年前的企业是受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我们今天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的、乐观的,是能够信任父母、能够彼此倾诉、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人。所以,我做爸爸总是告诉自己要放下架子,像一个朋友一样,拿出时间跟孩子疯玩,让孩子有话都跟我说。”李开复说。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