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缺爱”?

文 / 三十而灰
2018-10-17 18:54

几乎每一场深入的朋友谈心中,都少不了两个字:

缺爱。

表面上,我们按部就班地上学、上班、结婚、生子,虽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没有抑郁到自杀,也没有燥狂到住院,一切都维持得平静而正常。

大概因为我们都知道,成年人的生活,没有不艰辛的。

然而,事实归事实,感觉归感觉。

注定艰辛的事实,并不能抹掉心底的那一缕匮乏感。

努力维持生活,也并不意味着就不沮丧、不难过、不自卑、不弱小。

所有让人不爽的情绪,归根结底,都似乎是一种“缺爱”的感觉。

1


很多成年人的“缺爱”,缺的往往并不是同龄人之爱,而是“父母之爱”。

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逐渐发现:

虽然自己外表已经成年,甚至已经到了中年或老年,但内心里却仍然住着一个缺爱的小孩。

而成年人“缺(父母)爱”的最大表现之一,就是不会表达自己需要爱。

这在婚姻中体现很明显。许多夫妻之间的沟通不畅,常常就是羞于表达。

比起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TA们更喜欢用发脾气、说狠话,或者不说话、不理睬的方式来暗示。

TA们的内心独白常常是这样的:

“有一些需求我不好意思直接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但我内心希望,你可以猜到我的全部心意,并且满足我。”


一旦对方没有读懂,或者误解,TA们会因此判断对方不爱自己,并感到一种强烈的失望和受伤。

这种场景,像不像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无论什么需求,都只能用哭泣来表达,而父母,也只能靠猜测来满足?

如果回应错误或者无回应,孩子会哭得更厉害。

心理学研究,一个婴儿内心最多只能支撑7秒,也就是说,如果7秒没有得到回应,TA将体验到自身破碎和消失的感觉。

类似的沟通不良,不仅在许多夫妻中间屡见不鲜,而且常常成为婚姻破裂的凶手。

因为,希望对方能够猜中自己的需求,等于将对方视为了父母;由于对方没有猜中而失落到极点,等于把自己视为了柔弱无力、还不会运用其他表达的小孩。

这不是夫妻关系,而是一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2


而之所以羞于表达,很多时候是因为“低自尊”,也就是自卑。

这也是“缺(父母)爱”的另一大表现。

自卑的潜在含义是:我不配有这个需求,不配满足自己的愿望。

也就是说,对自卑的人而言,自己去满足愿望这件事,会附带一种强烈的羞耻感和罪恶感。

所以,自卑的人,很少给人主动感。

这时候,要是有人能主动识别并帮助自己满足,就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

那么,这种“不配感”又是怎样来的呢?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表达需求后没有得到及时和足够的回应,就很容易产生这种“不配感”。

例如,一个小孩非常想要有人抱抱TA,但他发现,无论他怎么要求,都没有人满足自己这个愿望,而且,他很可能还会得到这样的回应:

“抱什么抱?一边去”

“怎么这么不懂事?”

遭遇到这些以后,TA会感到羞愧,也会很容易怀疑自己:

“是不是我不够好,才没有人抱我?”

“是不是我真的太不懂事了?”

这种自我怀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除,将会一直存在,同时还很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面,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自卑。

很明显,究其原因,这一部分正是由于养育者的疏忽。

在许多父母,尤其年长的父母看来,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只需要保证吃饱穿暖就好了,所以,一些细腻的情感需求,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忽视了。

这个原因很让人绝望,因为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也很难改变父母。

无论多么渴求,我们都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回过去,让父母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对待我们。

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但,这也并不像听上去的那样不可逆转。

因为除了父母,造成“不配感”的另一部分原因是,我们那时候真的还太小。

由于太小,心智还没有足够成熟,所以很难看清一件事情的全貌,只是凭着感觉和情绪,把许多事情简单地联系到一起,并记住了这个其实并不成立的因果关系。

这个原因,听上去也很无奈,不同的是,这恰恰是我们进行自我救赎的入口。

因为,我们不再是儿童,我们已经具备了更全面看待事情、更能理清因果是非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就算感到缺爱,我们仍然能够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这充分说明,我们具有自我疗愈的潜能和足够顽强的生存力。

只是,触碰和解开童年心结往往不易,操作不当也很容易受到二次伤害,所以,必要的话,可以求助专业的咨询师协助。


3


“缺(父母)爱”,还有一个表现,便是万事不求人。

这有点让人费解。

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提倡独立的,万事不求人,不正是独立的最佳典范吗?为什么会是缺爱的表现?

前面我们提过,如果在小时候,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回应的话,便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配得到。

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状况,如果孩子觉得需求爱这件事太过羞耻,完全无法忍受的话,TA很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不承认自己有这个需求。

“既然需要爱这件事让人这么难受,那么,从此以后,我不再需要爱了。”


今天常见的“女汉子”性格,其中有一些便属于这类。

这很让人心疼。

因为生而为人,或者说,生而为女人,就算内心再怎么汉子,潜意识里都还是渴望另一个人的疼爱。

压抑这个需求,甚至漠视这个需求,痛苦的,只能是自己。

关键是,需求并不会因为压抑就自动消失,相反,越压抑,反弹的也会更厉害。

独立一旦超过了正常的界限,那么,越独立,实际上是越缺爱。

所以,我们会发现,身边看上去非常独立的朋友,一旦崩溃起来,也是出人意料地严重。

“缺爱”的坚强人,最需要的是,其实是正视自己对爱、对人、对帮助的需求。

但对于TA们而言,这种正视,要比奋发上进艰难太多。因为这就意味着,要承受被拒绝的痛苦和恐惧,而当初正是因为无法承受,才选择了回避。

这种回避,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那时候的TA们还太小,无法去细致体会其中的更多内涵,所以才简单行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也意味着,只要能重新开始承受,也就能重新找到被爱的感觉。

4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年龄到了,就自动成为了成年人。

这是一个对成年的误会。

我们也常常认为缺爱,尤其是缺父母爱,是小孩子才会有的需求。

这也是一个对缺爱的误会。

事实上,无论长幼,我们骨子里都渴望一种爱,那就是:

无条件的爱。

也就是说,你们爱我,不是因为我漂亮、性感、优秀、成绩好,而是因为,我是我。

可以说,无条件的爱,是对一个人的存在最大的肯定。

很多成年人所说的“缺爱”,其实就是缺少这种无条件的爱。

因为它看上去很奢侈,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在孩子从小就被用来攀比的氛围下,这种爱显得是那样地难得和稀少。

但事实上,这种爱,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拥有过。

只是这需要我们仔细去回忆、去搜寻、去品味。

另一方面,既然我们已经成长为心智正常的大人,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停留在过去受伤的阶段,等待能够给予我们无条件爱的“父母”出现。

我们完全有能力对自己负起责任,去感受、表达和争取我们需要的爱。

— END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十而灰”(sanshierhui30),

一起探索性与爱的真相。


今日话题

你是如何看待“缺爱”的?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