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人格逻辑出现了错误

文 / 素质教育观察
2018-09-18 21:47

01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对儿童人格形成的研究中得出这样一条结论:

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了他的成长。

有一个很具体的例子,或多或少代表了很多家庭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有一位13岁的男孩,妹妹5岁。

男孩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父亲是一位安静温和的军官,很享受儿子的依赖。母亲聪明善良,平日里却十分娇惯儿子,尽力满足他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

由于父亲不常在家,儿子自然而然更亲近母亲一些。

男孩虽然淘气,但十分聪明可爱,上小学后,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因此,周围的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每个要求。

他会时不时地给母亲制造一些麻烦,母亲总是迁就他,她帮他整理东西,辅导功课。男孩也因此相信母亲会帮他解决自己遇到的一切困难。

然而这种生活在男孩8岁那年被彻底打破了。

男孩突然变得专横而无礼,他常常捉弄母亲,对她发号施令。

每当母亲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时,他就会扯她的头发,揪她耳朵,抓她的手,一刻也不消停。

随着妹妹长大,他的行为更是变本加厉,妹妹也成了他的捉弄对象。

他总是以令人讨厌的方式来引起母亲的注意,他的这些行为引起了父母的不满,从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他开始自暴自弃,不仅在家行为恶劣,在学校里的表现也令人抓狂,他不断干扰别人行为,学习成绩也变得很差,最后,学校不得不通知父母把他带回家,说他不适合学校的生活。

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人格逻辑出现了错误

02

我们的很多孩子,刚开始时大人都觉得他聪明可爱,后来却变成了小麻烦和讨厌鬼。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变成这样?

首先要追溯一个孩子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发生的事情,很可能就是一个很关键的根源。

男孩8岁那年,妹妹出生了,取代他成为了家里的焦点。

并不是所有二胎的出生,都会让头胎变坏。关键在于,这件事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调查的结果表明: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不会导致心理"落差",造成一个人心理落差的是那些事情发生之后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变化,导致了他认知上的错误,这些错误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出现的所有情况,都源于活动的目标设定。这个设定一旦涉及到了判断,就有可能出现错误。

人的目标的设定在童年早期就开始了。

一般来说,孩子在2、3岁的时候,就为自己设定了追求优越的目标。它总是出现在孩子面前,指引他以自己的方式将目标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但孩子的这些设定通常会有错误的判断。每当孩子遇到一个新困境,总是会在以前的错误中兜圈子。

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人格逻辑出现了错误

比如这个男孩,他的目标就是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

在妹妹出生之前,他就已经是这样了,他认为这才是本来该有的样子。

因为孩子对某个情境认识的深度或形成的印象,不是取决于客观事实或环境,而是取决于他对这个事实的看法。

这个看法决定了他行动的方向,这也是他人格形成的基础。

妹妹出生后,男孩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陷入困境,他在家里和学校里都得不到关注。

当他发现干扰他人时就会受到关注,为了让自己人格上的前后统一,他开始不断干扰别人。这种行为,其实是他人格上的完整表达。

当他发现成绩变差或受到学校的投诉时,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当学校建议父母把他领回家,认为他不适合学校生活时,更是让他向目标又近了一步。

因为他设定的目标就是成为别人的关注焦点,这才导致他不断地作出这样的一些行为来让母亲围着他转。

也是因为这个错误目标的设定,让他非常依赖自己的母亲,认为母亲只为自己而存在。直到8年后妹妹出现了,他猝不及防地失去了关注,就想要夺回自己失去的东西。

这并不说明他的本性是恶毒的。当一个孩子没有做好准备又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个难以接受的新情境时,就会心生怨恨。

他行为模式中的逻辑连贯性就会不由自主地再次体现在他的态度中:保住自己的受关注。这种错误态度一旦形成,便会不断地表现出来。

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人格逻辑出现了错误

03

这也能解释了另外一种情形:学校生活对那些在家里被宠坏的孩子来说是危机四伏的。

那些从小在家里被溺爱的孩子,如果在入学之前,父母没有为他们做好相应的生活和心理过度准备,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通常很容易遭遇困境。

一个习惯于其他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的孩子,突然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情境:学校里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正常的生活方式。

如果哪个孩子要求得到老师更多关注,往往只会惹怒老师。

当孩子的生活动机是渴望别人关注或只为他一个人服务时,他的内心就会不知不觉地被这个念头控制。

可学校对他的期望却是:独自完成功课,自己收拾课本和作业本,整理个人物品,等等。

这时他的个人生活方式与学校的要求发生了冲突,他的人格方向也与学校追求的方向背道而驰。

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表现很容易受到惩罚。但对他而言,所有的惩罚都是无效的,只会让他觉得学校不是他该呆的地方。

正如例子中的那个男孩,被开除或许正是他离潜意识里的目标。

因为他又能控制母亲了。母亲必须重新开始一心一意地围着他转,这正是他所希望的,他"赢"了。

这种错误的感知会让孩子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人格逻辑出现了错误

04

人格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是由他设定的目标所决定,他所有的活动都指向这个目标。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农家女孩子,从小非常喜欢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第一,可因为家里没钱,她在二年级时不得不辍学。

一次,女孩偶然听到有人说,村里的一个孩子因为做了违法的事被送进了工读学校。

女孩天真地认为,这是一个包吃包住还能免费学习的好地方,为了能够进入工读学校,有一天她故意偷东西被抓了。

这种情形,就像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一些穷人为了不被饿死,会故意地去犯罪一样。因为犯了罪,就会被关起来,然后就有人管饭了。

当我们认识到事情的真相,就会明白有些惩罚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有的孩子发现如果忘记带课本,他的妈妈就有事做了。这样,他又可以让她围着他转,于是他就会经常忘记带课本、作业之类。

这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整体人格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个体人格的所有表现都是互相关联的,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行事。

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智力低下,而是他的人格逻辑出现了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出现的错误,都与这个男孩的处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