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住进养老院陪陪孤独的老人
老人院
大概是世界上承载了最多孤独的地方
在那一栋栋位于偏远城郊的建筑里
聚集了无数被家庭生活抛弃的老人
他们有些孤苦伶仃
来到这就想找个说话的伴儿
有些虽儿孙满堂
却依旧老无所依
他们或许有着不少的文娱活动
病痛时也有着护工的照看
却难免会流露出阴沉的神色
“这个全是老人气的地方,实在太沉闷了”
然而最近
在杭州滨江一所名叫阳光家园的养老院里
却出现了一批青春昂扬的年轻人
他们那一声声语调活泼的“早上好”
让院里的老人既惊讶又惊喜
养老院里住进年轻人了?
老人们都觉得奇怪
并且这批年轻人
明明每天都背这个包出去工作
回来了竟然还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
“健身房里头的仪器我一直不太懂
现在有人耐心的教了”
“老早就想玩局桌球了
这下好了,还有个了年轻陪练”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充实的过去
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也逐渐多了起来
虽然中间有些年轻人离开了老人院
但总有新的年轻人又住进来
反正这样的陪伴一直没断过
后来老人们才知道
这批年轻人
大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90后
经济能力还不足以负担杭州高昂的房价
而刚好他们所在的养老院
筹备了一个名为“陪伴是最长情告白”的项目
挪出了院内的十几张空床
让这批可能就跟自己孙子孙女一般大的年轻人
以志愿者的身份住了进来
经筛选进来的年轻人
月租300
就能住进一个30平米的“酒店标间”
落地窗、小阳台还依山傍水
而他们的任务
就是每个月花2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进行助老志愿服务
乍一听
是不是觉得这是个轻松简单的肥差?
平均一天花上一小时陪伴老人
就能在昂贵的大城市有个不错的安身之处
但假设你真的每天都要面对一群
思维观念与自己相差甚远的老人
你的耐心又能撑几天呢?
在一楼的电脑室
志愿者李晓阳正在教王奶奶
如何用Ipad进行视频聊天
期间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没事王奶奶,我们再来一次”
在手把手的教了一遍又一遍后
终于记住了步骤的王奶奶乐开了花
“可以看到远在北京的儿子了,今晚一定要试一试”
在二楼的书画室
小姑娘范重庆正在教老人们画画
他们视力不好,画画的速度也很慢
可他们盯着老师手中的画笔
低头临摹的样子
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的课堂
同样会在书画室教老人的
还有志愿者杨云海
这名擅长书法的年轻人
被数十名老人尊敬的称为大海老师
大海老师每周六下午两点半开课
一直上课到下午四点
在这期间
他会在教室里来回走动
手把手的教每一位学生写好一撇一捺
写得好的,他会鼓励
“张奶奶,今天写得很好哦”
写得不好的,他会温柔的指正
“李奶奶,你这一竖得在米字格的中线上”
下了课
大海老师还会给大家布置作业
每天得写一张上课时学到的字
这时教室里就会传来窸窸窣窣的讲话声
有几名老人问
“刚刚大海老师说,画几张来着?”
他们忘性大但对这件事却很认真
因为“有事情做,就很开心”
也许刚开始很多人会觉得
他们只是冲着廉价的房租去的
但对很多坚持做下来的志愿者来说
打动他们的,是相处过程中
培养出来的一份份温暖情谊
萧山女孩王婕
每天下班都会去公共活动室陪伴老人
靠一手兵乓球绝活
与众多老人成了好朋友
陪练之余,还兼职摄影师
拍下一张张老人们“运动健将”的照片
帮他们发微信给子女
“他们开心的样子,也会感染我”
当新一轮的志愿者招募开始时
她申请继续留下来
因为“想趁结婚前,继续陪陪这批老人”
女孩蔡静茹
因工作变动从南京搬到杭州之时
恰逢奶奶去世不久
独在异乡又沉湎在失亲之痛的她
通过层层筛选来到阳光家园
这些素未谋面
却对待他们如对亲子孙的亲切老人
让她觉得自己又延续一份宝贵的亲情
看似是年轻人在陪伴老人
其实老人也给他们带去了温暖慰藉
并且给这些年轻人
上了一堂宝贵的生命课
“大家都有老去的一天,陪伴真的需要提前学习”
在美国西雅图
有一个理念类似的“代际交流中心”
它将养老院与幼儿园合并
在这里
你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当有老人逝去葬礼举行之时
孩子们有可能正在举行热闹的毕业典礼
一个生命完结的时候
另一些美好生命才刚开始
代际活动中心的目的
就是让这两代人原本平行的人生轨迹
产生温暖的交集
孩子们会跟老人们一起吃饭、玩耍
老人们也会反过来给小朋友讲故事
他们没有亲缘关系
却成了彼此最亲密的家人
经过相处
这些小朋友们甚至比成年人更明白一个道理
“原来老人也就是个需要陪伴的小孩子啊”
而老人也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被这群小孩治愈
“我知道要打动我的心有多难,可我现在却热泪盈眶”
老有所依
不应该只停留在给老人
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层面
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
已成为了一个社会边缘人
只能呆在沉闷至极的养老院里寂寂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