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与拖延症说再见?
有人问我,很多时候明明下定决心要好好努力,可总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懒惰,应该怎样告别惰性心理?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惰性心理、拖延症,现下已经成了令很多年轻人捶胸顿足痛心疾首的流行病。
“如果我没有拖延症,也许我已经考上了研/拿到了证/找到了那份好工作……那我现在的人生就不一样了!”一个“懒”字害了多少人!但是,人为什么会懒?为什么会宁可蒙受这么巨大的损失,也要懒?内里可能有好些原因——
那个你想要为之不“懒”的理由,可能未必真的是你想要的。
比如,有些人告诉自己,考公务员是好的,我应该去考。但实际上,公务员所代表的生活未必是他自己内心想要的。这时,他就无法激发起强烈的动力。
如果这时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又遇到不少困难,那么很多人就很容易犯懒。他们的潜意识会想:哼,这又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干嘛这么辛辛苦苦大费周章?
所以,针对这一点,我们不妨好好问问自己:这真是我想要的吗?这真的值得我费这么大工夫去追寻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要你去砍一棵树,但你手头上既没有任何砍凿工具,也不懂如何制造出一把来,那这时你是不是只能坐那里默默发呆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缺乏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章法。没掌握这些,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感到困难重重,内心产生大量的焦虑。而我们的潜意识会自动判断当前的情况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那么它就不会再让我们白费力气了,这时,我们就“懒”了。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这时我们就得牢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好把砍树的本领学会了,工具备好了,潜意识才能更积极地去应对困难与挑战。
我们的内心对自己期望太高,要求太急,一旦受挫又放弃得太快,反复多次后潜意识就形成了“我做不到”的预期,于是就开始拖延逃避。
有很多事不可能一听就懂,一做就会,一坚持就是7×24小时。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很容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反而给自己贴上不良的标签。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得在一开始就给自己提出合理的预期,并且学会慢慢培养、磨练自己的毅力,让自己能习惯长期坚持。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后天努力培养。
懒很舒服很容易,让自己不懒却需要很多智慧、努力和耐心。你想要哪一种生活呢?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