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控诉:“我家孩子上课老走神,做小动作”、“孩子写作业特墨迹,写一会玩一会,铅笔橡皮都玩得面目全非了”、“每次考试都是粗枝大叶丢分,题都没读完,随手就把答案填上去了”、“总是静不下心来,一点小事就激动半天,外面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坐不住了”……
其实,这些都是专注力不集中的问题。专注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们能在某个时间段内,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有的感官都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废寝忘食、心无旁骛、心无二用、全心全意……都是形容专注力的词语。活生生的案例表明:专注力被破坏,学习徒伤悲啊!那孩子专注力到底是哪来的?答案很简单,从每次专注的吮手、玩沙、看书、玩耍中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孩子专注力的正常发展源自于生活中对任何事情的专注。
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有的人专注力很差,有的人则很轻松地专注一件事?
这个和父母,和奶奶,和姥姥,和带孩子的阿姨都有关系。反正谁带孩子谁的习惯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当然大家肯定不觉得。但在这些专注的过程中,父母们却常常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毁掉孩子的专注力也可能仅仅因为这一些小事。专注力,生来每个人都差不多,为什么差别会越来越大?专注力并不需要特别去培养。原始人在自然界中进行捕猎以维持生存,如果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不单抓不到任何猎物,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在自然界中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那些捕食者,尤其擅长集中注意力。但它们在童稚时期,也不会自带足够的警觉。它们往往只顾着嬉戏打闹,在捕食的过程中也容易被其他小动物分散注意力。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这方面的能力才慢慢加强。
不过很不幸的是,一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会阻碍孩子专注力的养成。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正要打开故事书给孩子念一段内容,却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抓了个玩具在玩;看他正玩得起劲,下一秒却又想去找别的玩具了;吃饭的时候,孩子老是坐不住,趁你不注意,孩子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知道他怎么可以跑这么快?……
这时候你可能会有点郁闷:孩子的专注力怎么这么差,是不是有多动症啊?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例1:
4岁的欢欢正在小桌子上专心地画画,奶奶过来了,“欢欢,喝口水吧“,欢欢理也不理地把杯子推开;过一会儿奶奶又过来了,”欢欢,吃个苹果吧!“,欢欢勉强吃了两口苹果,又接着画画。奶奶端着苹果在欢欢旁边耐心地看着,发现欢欢总是画不好,就握住欢欢的手,“来,奶奶教你怎么画”,欢欢使劲挣脱奶奶的手,“不要不要”,奶奶好心好意地对欢欢说,“奶奶和你一起画个小蜜蜂好吗?”,欢欢突然生气地把笔一摔,奶奶连忙哄,“好好好,咱们不画了,奶奶陪你看书好不好?”
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常见,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就让他们玩吧,不要喝水不要吃饭不要指导,甚至不要和他们说话。家长的每一次好心搭理,其实都是对孩子专注力培养的破坏。
孩子天生就有专注力,但更持久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只要让孩子安安心心地做完他感兴趣的事情,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
例2:
公园的小河边,一个小男孩正蹲着兴致勃勃地看河里的鱼儿。一边的爸爸不停地催他,“快走吧,前面有儿童乐园呢”,小男孩不为所动,”金鱼在吃东西呢,它们会冒泡泡哦“,过了几分钟,爸爸又催他,”快走吧,有什么好看的,抓紧时间回家还要吃饭呢“,小男孩仍然兴奋地指着河面对爸爸说,”你看,这片叶子飘得慢,那片叶子就飘得快,为什么呢?“…
大概每个家长都碰到过这样的场景,你心里想着赶紧玩吧玩好了还要回家吃饭呢,可孩子完全不懂这些道理,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务可以观察半天。
其实,每个孩子都具备科学家的品质,当孩子专注于观察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为了赶时间而打断孩子蓬勃的发现力。儿童乐园来不及可以不玩,饭可以晚点吃,可孩子在专注观察中享受发现的乐趣,这样的劲儿一旦被破坏几次,就再也难以重建了。
例3:
5岁的豆豆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玩具,其实玩法很简单,但她不停地反复玩、反复玩,简直到了旁若无人的境界。一旁的老师耐心地观察着她,豆豆本不是特别有耐心的孩子,可这样玩具真是吸引了他。
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会出现”非常专注地反复做一件事“,这也被称为“重复练习”。每次完成这种体验之后,他们就像完成某种重大的任务一样,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注意力其实很难持久,会不停地从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然而,一旦碰到吸引他的事物,就会忘我地投身其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十分惊人。这时候大人不要去干扰,让孩子一直处于忘我的境地,长期这样,他每做一件事情都会非常专注的。
一般来说:
3岁的孩子:注意力平均时间约为3~5分钟;
4岁的孩子:注意力平均时间约10分钟;
5-6岁孩子:注意力平均时间约10-15分钟;
7-8岁孩子:注意力平均时间约15-20分钟;
9-10岁的孩子:注意力平均时间约20-25分钟;
11-12岁孩子:注意力平均时间约25-30分钟。
如果有意无意干扰孩子的专注力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现实中,很多家长们不知不觉地破坏着孩子的注意力,成为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中的干扰因素:
1、担心孩子饿了渴了,不断递食物
孩子正玩得起劲,大人却担心孩子饿了渴了,一会儿递食物,一会儿递水;夏天在一旁给孩子擦汗,冬天在一旁给孩子加衣……
这画面是否又让你感到很熟悉了?其实孩子的专注力就那么几分钟,此时给孩子递这递那的,真的不合适,也没有必要。就不能稍停一下,让孩子安安静静玩几分钟么?
2、孩子玩耍的时候,在一边“热心”指导
4岁的阳阳,有一次在客厅搭积木,邻居家的小哥哥看到阳阳搭得很慢,于是就在一边“热心”指导起来。眼看房子就要搭好了,阳阳却转身玩别的东西去了。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干扰孩子的专注力,不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这样孩子能专注于一件事才怪。
3、给孩子准备太多的玩具,眼花缭乱
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通常会准备很多玩具任孩子挑选,甚至玩具从来都没有固定的收纳位置,扔得到处都是,这样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如果孩子的面前仅仅有积木,孩子可能会搭得很起劲。但如果除了积木以外,还有口哨、音乐盒、玩具喇叭、玩具小飞机……这样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要是遇到了一点小困难,很可能就会放弃积木去玩别的玩具了。
除此之外,当下的孩子普遍看电视、PAD、手机等上面视频、游戏的时间过长,也是扼杀孩子专注力的罪魁祸首。关于视频对专注力影响的研究早已指出,看太多视频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因为视频是以快速运动的影像和鲜艳的颜色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起孩子兴奋愉悦的感受,让孩子hi起来。让孩子hi起来容易,但让他静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由于持续不断的外界刺激将影响大脑回路产生自觉专注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危害是可以累加的。3岁时每天看视频一小时,可诱使孩子到他8岁时发生专注力涣散问题的可能性成倍增加。8岁时每天看电视一小时,可使专注力涣散的可能性增加50%,14岁时每天看电视一小时,这一可能发生的几率增加44%。如果一个孩子在16岁时有专注力涣散,那他学习成绩不好的可能性比其他孩子多4倍。
专注力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专注力将在人的一生不断生成,并使智力得到发展。专注力是孩子成功的基石!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能够把所有的时间、经历和智慧凝聚到想干的事情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人说,孩子的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以下的表现,这时候你就不要在一边当孩子注意力的“破坏王”了:
神情专注
当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的神情非常专注,眼手均集中在该事物上,“忽视”了外界的其他事物。
持续性
专注性的另一个特点是持续性,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内,不干别的事情,全部的心思都在这一件事上面。
伴有思考的过程
孩子专注于这个事件的过程中,会伴有思考的过程。遇到困难了,孩子会不断尝试,想办法解决。
问题来了,孩子看电视的时候非常专注,且持续的时间很长,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吗?
No!孩子看电视的过程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大脑皮层的活跃状态非常低,更别说思考问题了!
既然孩子的专注力是从小就开始形成的,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好的专注力呢?
1、良好的家庭气氛
如果家庭人口多,谈话聊天的声音不断,或经常开着电视机;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气氛压抑……这样的环境别说孩子,就连大人都无法静下心来。
对策: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轻松的家庭环境,大人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请避开孩子,让孩子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
2、专注力培养要从感官训练开始
感官训练主要包括听觉和视觉。
听觉训练:比如说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并让孩子回答一些跟故事有关的问题,如此一来,孩子在听故事时,就会特别用心,不知不觉专注力便得到了提高。视觉训练:父母可以带孩子做一些户外观察,观察地上的蚂蚁、树叶上的蜗牛,并提一些问题,比如,蚂蚁是什么颜色的呀?蜗牛背上背了个什么呀?……引导孩子去深度观察,并让孩子把所看到的表述出来。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绘本,结合绘本中的形象和故事,让宝宝沉静下来,并学会思考。
3、不要打断宝宝的游戏过程
前面提到,游戏过程中不断干扰孩子,不利于宝宝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对策: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大人可以做别的事情,也可以在一旁静静陪伴,总之不要打扰!不要包办解决,除非孩子请求或邀请。
4、以兴趣培养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每个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总是能专注比较长的时间。
对策:尊重孩子的兴趣,顺应孩子的兴趣,只要是有益、安全的游戏,不管孩子怎么探索、重复多少遍都可以。别强迫孩子玩他不喜欢的游戏。
5、不要一次性提供太多玩具
玩具太多,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容易分心。
对策:孩子的玩具应当有个固定收纳的地方,培养孩子收纳玩具的习惯。每次提供给孩子的玩具不宜过多,两三种即可。
5、选择运动型游戏
纽约大学的儿童心理专家LoriEvans研究表明,运动型游戏更容易吸引孩子。
对策:结合孩子的年龄、运动能力水平,和孩子玩运动型的游戏。
6、可以引导,但是不能指导
孩子有时候放弃一个游戏,并不是因为不感兴趣,而是因为太难了,自己没有办法完成游戏的任务。
对策:这时候,父母可以加入进来,引导孩子。例如,告诉孩子有哪些可以尝试的办法,让孩子通过“试错”的办法,完成游戏的任务。
有很多的孩子,你要他写作业的时候,他就东张西望、坐立不安,或者在纸上乱画。
而你想将他的注意力拽回来,不停地重复道:“注意,认真一点,专心点啊!”
最后往往是父母失去了耐心,脾气上来了就吼。
喜欢帮孩子做好,是很多父母乐此不疲地在做的事。好像只有孩子的行为或者动作完全符合自己的想法,才能把心放回肚子,否则会一直提醒、纠错,甚至是责骂。
有时以关心孩子的名义,在孩子学习或者玩耍的时候,一会递水送水果,一会提醒离得太近,一会又指责孩子做得不好,还在孩子需要安静的时候打电话、大声说话,总之一直打扰孩子,孩子的耐心被消磨殆尽,哪还能专心致志。
请试着,这样去关注我们的孩子:
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请不要隔空喊话或者用吼骂的方式去沟通。
而可以走到孩子的面前,蹲下来沟通。
不要觉得自己是长辈就不得了,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觉得你们是一对要好的朋友,这样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用我们的专注换来孩子的专注。
有时可以拉拉孩子的手,或者拍拍肩膀,提醒他应该吃饭了,或者该写作业了。
当孩子看到我们的眼神或者感受到我们手的力量时,他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这边,这时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
另外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语句要尽量简短明确,不要故意长篇大论或者唠叨。
因为你说的太多,他们反而把自己的小耳朵给关闭了。
比如要孩子收拾散落地上的玩具。
“你把玩具收了。”
“不收的话小心我打你屁股”
“还不动啊,是不是欠收拾啊!”
扯破嗓子也不会管用吧,孩子也许装作没听到。
不妨直接明确一点:“在五分钟内把地上的玩具放进那个橙色的盒子里吧,帮助小玩具们回家。”
当他们做好的时候,给予肯定。
让孩子看到你对他正面行为的关注,能够让他更好地去专注于正面行为。
还可以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我推荐手眼协调的动手游戏,比如好的积木,走迷宫,读方格或者拼图,加强孩子的选择性专注力与手眼协调能力。
还有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比如隔空声音辨物,我们让孩子背对着,敲打物品,让孩子听声音分辨物品,或者我们轻声说话,让孩子根据我们的嘴唇和声音猜我们说了什么。
不要相信电子游戏为你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或者借助电子保姆帮你的孩子安静下来。很多东西其实不需要花钱,只是需要花时间。
比如带孩子在大自然里多跑一跑,找找蚂蚁、蝉衣或者毛毛虫,都是很好的锻炼方法。
而父母的专注和陪伴应该是孩子从小拥有好的专注力的法宝呢。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专注力是一种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而更需要父母自己有好的注意力来关注并倾听孩子。
一定要避开那些破坏孩子专注力的行为。
请努力做一个不打搅孩子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