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骗的总是我?因为你不懂诈骗心理学啊!
前几天,一则《破烂民房墙体竟抠出数百万现金》的新闻,一经曝出,马上引起网民潮水般的热议。
这则新闻说的是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当地警方破获了一起电信诈骗案,抓了几名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嫌疑人的招供下,警方随嫌疑人去了他农村老家,最后挖开墙壁,在墙壁中间的夹层里抠出了400多万现金。
400多万现金啊,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因此上当受骗,被骗去了血汗钱!
风控妹也一直很疑惑,为啥防电信诈骗的海报贴满了ATM机周围的墙壁与天花板,但还是拦不住有些老人家非要给骗子汇款呢?以至于最后出现了《老人被骗跪求汇款,银行无奈切断ATM机电源》的事情发生。
那是因为大家对诈骗犯一直都是避而远之,从没有去真正的理解过诈骗犯在作案的时候所利用的诈骗心理学,所以,即使有银行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相劝,也依然无法拉回已经被诈骗分子牢牢掌握的老人家的心。
这个内心,可能是被利益诱惑,也可能是由于害怕,所以,今天苏宁金融风控妹就结合相关诈骗案例,来给大家分析下诈骗分子常用的心理学手法。
电信诈骗的逻辑一般分为获取信息、劝诱威胁、施加压力、延迟报案等四个阶段。下面一一作个解析:
1、获取信息,建立信任,这是诈骗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保持高速增长,同时黑客攻击和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与各种网络攻击大幅增长相伴的是大量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与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加。骗子的诈骗手法从盲骗进化为“个人定制”。他们能够直接报出你的姓名和你最近的网购产品或者机票信息,很容易就让人建立了信任,从而为诈骗打下基础。
拆招: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包括基本信息、设备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等。所以,你的信息并不保密,不要对能说出你隐私信息的人都100%的信任,他很可能是想尽办法来骗钱的诈骗分子。为此,要对收到的信息来源进行求证。如果是机票改签类信息,就拨打航空公司的电话求证改签信息的真实性,如果是网购类退换货信息,就拨打电商网站的官方联系方式进行确认。
2、劝诱威胁,从信任到陷阱的完美推进。
无论手法是利诱还是威胁,都是为了让受害者进入到预设的诈骗圈套,一旦受害者相信了诈骗分子的言辞,进入其编造的角色中,就会进一步放松警惕,更容易听从诈骗分子的指挥。
拆招:风控妹通过案例分析汇总了诈骗分子常用的身份:银行、电视台、网店卖家、航空公司、公检法、医保、公积金等。如果您接到此类电话或者短信,需要提高警惕,方法依然是通过官方求证,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银行等服务机构都有官方电话,只要记下犯罪分子所说的身份信息并通过官方电话求证就好。当然,你也可以安装手机管家等应用,这些应用会在电话拨来的时候,直接显示“电话来源被标注为诈骗电话”。
3、施加压力,让受害者放弃最后一根稻草。
即便掉入不法分子预设的圈套中,大部分人仍然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想着通过其他方式求证信息真伪等,但这时候,犯罪分子往往会对你施加最后一道压力,这很容易让你放弃最后一根稻草,彻底丧失自我判断的能力。最典型的压力就是:时间紧迫,现在就去办,不然会危及生命或遭受损失。如果你已经进入角色如此之深,那是很难自我救赎了,只能在平时不停给自己灌输“冲动是魔鬼”的理念。
4、延迟报案是受害者损失无法追回的关键。
这是电信诈骗的最后一项,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如果受害者及时报案,很多损失是可以通过银行予以冻结的。所以,不法分子为了尽量拖延被害者报案的时间,会在诈骗中给受害者进行“提前教育”,让受害者相信如果报警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比如被抓或者名誉受损,典型的有涉黄类诈骗。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透了骗子常用的心理学手法——利诱、恐惧、色情等,如果遇到这些诈骗套路,一定能完美绕开陷阱,厉害的读者说不定还能帮助警察端掉诈骗团伙,那时候,苏宁金融风控妹一定为你点赞。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鲁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