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电话:他们在自杀、抑郁、负能量里披荆斩棘
这可能是全国吸纳负能量最多的一部电话。
每一个打来的都在诉说着牢骚、抱怨、抑郁、甚至是自杀。
而这部电话却一直清脆顺耳,世界以“痛”吻它,它却报之以“歌”。
而唱歌的正是电话另一端的“树洞人”,他们在聆听、在劝阻、在帮扶……
当你的忧愁拂过这部电话,它会给你宽慰。
这部电话的名字就是:020-81899120
树洞人:默默倾听全世界
在广州市荔湾区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房间内,9名公益咨询师组成的心理救援团队,正日夜不分地聆听着全国各地打来的心理咨询电话,他们正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耐心安抚着人们的迷茫与哀伤。
白天,人们忙碌于工作生活,晚上,城市的大多数人都已安睡,而中心的电话却从未停歇过,在看不到的电波传输中,“树洞人”一直在坚守,人们无可安放的秘密和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倾诉中得到释放。
“您好,广州心理援助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小何语气轻缓地接通了第一个电话,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这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打来的电话,小何认得这个声音。
旁边的同事小黄也接通了电话,她一边说,一边麻利儿地把垂肩长发挽起,却发现忘带了发卡,只好拿一支笔别在发间。
“痛苦的思绪向我袭来,及时抒发减少了悲哀,使我平静”。这句来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名言,警示人们要及时疏导心理压力,以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广州市惠爱医院副院长李洁坦言,这也是中心成立以来一直的宗旨,所以它被挂在了房间最显眼的位置。
这支80、90后为主的年轻公益团队已成立11年之久。十一年来,他们已累计接通12万次电话,成功干预5000次高危来电,为饱受精神困扰的人们提供了坚实的帮扶和支持。
工作:于有声中听惊雷
钟表的滴答声伴随着咨询师的和声细语,简单的房间内只有两束塑料花点缀,这是公益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环境。还有一台米色的微波炉,那是供工作人员热饭用的,通常吃饭时间只有十五分钟。
小小的房间内看似平静,实则“惊雷”涌动。电话的背后常常是一个绝望的灵魂等待安慰,或是一个想要自杀的人正走投无路。“我们不能有一丝的懈怠,打过来的或许就是‘生命垂危’的人”。小魏认真的说。
“有的时候倾诉者说着说着就睡着了,而我们是不能睡的,困的时候就掐一下自己”。值夜班的小王边说边抿了口浓茶。
“也有从国外打来的越洋电话,他们常常是身在异国面临各种心理问题找不到倾诉的人”。小何说每一个打过来电话的背后都是一个紧咬牙关的灵魂。
小谢说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来电,是一个因家庭婚姻不顺而想要自杀的咨询者,小谢不厌其烦地进行劝阻,那通电话足足打了一个半小时。
“永远都不要放弃,生活总会好起来的”,这是小谢最常说的一句话,小谢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很多咨询者的问题虽然已经超出了她的生活阅历。但是她说,这份工作考验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能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尝试去理解别人的心境,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你不需要多说什么,有的时候默默的聆听就是最大的安慰”,小何在谈到沟通技巧时这样说道。她说聆听是有效的抚慰方式,一个轻声的“嗯”字,代表着你在听、你在尝试理解别人的苦难。
“就像平常考试一样,可能这道题一时想不起来,可以先跳过去嘛,回过头来说不定就解出来了”。小黄这样对咨询者说到,并建议他多做“腹式呼吸”,让心情轻松起来。
而在中心坚持11年之久的小魏则显得驾重就轻,“我们的话有时候就像阿司匹林,能够治愈安抚受伤的心灵”。小魏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共情和聆听是这个行业的必备技能。
这是一个以广东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心理救援中心,有时也会有国外留学生、华侨打来的咨询电话。来电中,有42%的是咨询心理健康的。一个电话线连接两端,于有声中听“惊雷”,于劝解中排“惊雷”。
全世界:谁来倾听你?
你在默默倾听全世界,全世界谁来倾听你呢?
对于常年接听“高危”电话的公益咨询师来说,排解自身的压力是一件必须而急迫的事。
“我们也是普通人,在工作之余也有自己的生活。即便每天听很多负能量、丧气话,也尽量不带到生活中去。工作了这么久,也练就了一身强大的自我消化能力”。工作经验丰富的小魏把生活和工作处理的很好,她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宠物和美食,“驾重就轻”是她的“独门武功”。
但其他成员不一定有小魏这样的心境。
李洁院长对此非常重视,于是建立了督导交流机制,让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倾诉,一同化解自身“问题”。
“我们的确有考虑到组内成员自身的问题,他们每天接受那么多负能量,如果不去疏导干预、及时清理心理垃圾,他们也可能会生病,所以我们建立了督导会”。
每周的督导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益咨询师们一起倾诉交流,让整个团队积极健康的发展。
“其实除去媒体报道的光环,我们都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乐哀愁,但在工作上,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专业性,所有的情绪都可以在下班后进行排解,比如游泳、跑步都是比较好的减压方式”。
小黄是一个看起来比较活泼的女孩儿,她说工作和生活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平衡,这也是她坚持十年之久的心得。
9名“树洞人”聆听着整个城市的不安与失落。或是用温柔的话语进行安抚,或是默默的聆听。无处安放的秘密由他们保管,难以启齿的话题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而这些被聆听的“陌生人”也常常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他们的“聆听”。
“经常会接到一些感谢的电话,我刚接到的就是一个感谢编号919的,让我转告她‘谢谢她让我走出自己的灰暗时光’”。小何说919是另一位同事的代号,他们的身份隐藏在这串数字里。
“也有听众送来感谢的锦旗和书信,无论是感谢整个集体还是某个‘代号’,我们都很开心”。小黄认为这说明他们平时的倾听得到了回应,这也是听众对他们的“聆听”。
晚上十点钟交接班后,两名瘦弱的女孩脱掉白大褂,穿上平常的衣服走出中心。在听了一整天的“牢骚”后,他们踏上拥挤的地铁,戴上耳机,沉浸在舒缓的音乐里。
“难言”:全职公益发展之困
然而这个温馨的公益事业也有自己的“难言”。
“如果您没有打通请多打几次,不是我们挂掉了您的电话,而是电话占线。我们期待您的打来,一起沟通解决问题”。小魏坦言,媒体报道后,电话来访量明显上升,但是中心人手不够,电话接听率已跌至百分之五十。
“看着那么多来电就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但还有很多因占线没打进来的咨询者”。小黄略带愧疚地说。
“我们中心的转岗率很高,每五年就会有30%的人转岗”。李院长说除了经费限制因素外,无法留住专业人才是中心的另一个难题。没有保障的收入,就无法找到稳定的专业性人才。
“这点工资是做不成精致的‘猪猪女孩’的”,小何打趣说道。言下之意,工资只能勉强养活起自己。小何是来自佛山的女孩,与朋友在附近合租,平日喜欢旅游,她说去过最美的地方是云南雨崩,但是由于工作的需要24小时三班倒,已经很久没有出去玩儿了。
“我是学心理学的,在大学的时候也参加过一些公益组织,但像这种全职的还是第一次。说实话,我现在不知道以后能做什么”。小何在说到自己未来规划时面露难色。
小黄在这个行业呆了十年,当被问道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她想了一下说,“可能是惯性吧”。
广州市心理援助中心成立已有十一年之久,是国内最早一批心理热线中心,也是国内相对成熟的心理救援热线。即便这样,其发展前景也不甚乐观。
虽然该中心由市卫计委拨款运作,但经费只能维持9个人的团队运作。主任也坦言中心这种全职公益组织坚持下来已实属不易,限于经费和人力的限制,目前团队并没有扩大的计划。
公益:如何转型?
谈到救援中心的转型李院长认为,首先我们需要给救援中心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援助热线只是心理前期干预和康复期恢复,并不能代替医院治疗。
“我们更多的是为那些前期和康复期受到精神困扰的咨询者提供咨询,如果病情严重是需要接受医院治疗的”。救援中心只是一个心理援助站,是社会负面情绪的泄洪槽,防患于未然,如有严重问题要及时治疗。
身处一线的小魏在谈到对中心未来的展望时说道,“我希望以后心理救援能够由现在的被动接听模式变成积极主动的帮助模式,但那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技术的支持,我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同样是公益热线的广东省公共法律服务热线12348,则没有太多以上的困扰。12348在开通三年来接听了170多万个电话,日均来电量3000多,接听率达到95%。广东省司法厅公法办负责人吴海涛告诉记者,他们拥有庞大的律师资源库,采用公益律师兼职的方式,每天按照来电量的曲线图进行排班。
公益律师兼职的方式看似可行,但李院长表示心理专业人才并非像法律专业那样拥有庞大的律师资源库,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做兼职。同时,考虑到心理救援的特殊性,也需要对心理专业人才进行严格把关。
与法律热线相比,这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心理专业人才的稀缺。
“在中国,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太小众了,同学毕业大都去做了人资和营销,从事此类工作的太少了”。小何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对于这一点她深有同感,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从事这个行业。
资金和人才的稀缺的确是行业之痛,但更需要注改变的是人们的认知。
“中国心理健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外,我们还需要从认知上去改变大众,目前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精神心理领域还存在很多被‘污名化’的现象”。
李院长认为他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努力去改变公众对精神心理健康的认知,让精神类疾病变成一个普通的疾病,让暴力、怪异不再与精神类疾病划等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李院长和他的心理救援团队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前行,而这正如救援中心会议室墙壁上两幅梵高的画一样,他们的公益事业如《星空》一样美丽,又像《向日葵》那样充满希望。
转自:686新闻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