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减法,能救命

文 / 老正聊心理
2018-07-25 01:26

越简单,越幸福,是当下的一个流行语。

极简主义者,甚至处理掉家里98%的家具用品,不但不心疼失去,反而提高了生活效率和心理幸福感。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

简单带来幸福,这还只是普通大众的生活指南。

抑郁焦虑的群体而言,简单,能救命。

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聊聊吧。

先看看一般人群的现状。

想法多,会被人称赞头脑灵光,但想法的多少,是有个度的,多了会影响心理健康,这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理解:

30年前的生活方式:从进厂当工人的择业,谨慎选择的婚姻,到中午吃面条还是馒头,能够选择的余地很小。

30年后的今天呢?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着大大小小的选择:

早上起床,穿哪条裤子哪件外衣配哪双鞋?

中午吃饭,外卖是叫KFC还是黄焖鸡米饭?用某团打折多还是某宝满多少送多少?

晚上是去宵夜小龙虾,还是烤鱼大排档?吃完是去K歌还是泡个澡?K歌去哪家...

想买个手机,是买苹果的还是国产的?国产的是买哪个厂家的?这个厂家选哪个型号的?...

找对象更不用说了,手机里存了一大堆通信录,家里介绍的,同学同事群里的,学历相貌家境身材组合挑选...

大到婚丧嫁娶、人生道路,小到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几乎每一种选择,都能找到无限多的备选方案。

于是你的选择困难也就增多了,烦恼也就增多了,一颗疲惫的心在滚滚红尘中不得安宁。

就连选冷饮雪糕这事,商家都把握了人们的心理,出来这么一款“随变”雪糕。做个“随便”的人,不累,因为想多了才累。

所以,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选择困难症

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更大的风险,被动引发更多的想法,带来焦虑。

有的人就给自己贴标签,优柔寡断。

其实,这本身就是复杂生活通过复杂选择,给心理健康带来的损害

会做减法,能救命

再来看看出现心理障碍时候的情况。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脑力复杂度高的工作。

抑郁焦虑的,往往都是脑子比较灵活的人,想法多,想象力丰富,是共性。

所以,还没等行动开始,脑子已经跑出去二里地了。

这本来是一种生存本能,和工作技能,但往往用脑过度,不得休息。

脑子想象力伸展的越远,就会越负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想出来越多的困难,挫败,那自然影响行动力

比如你开始就是要在部门本岗位实施一项改良方案,你还没开始做呢,就想着如果方案失败,领导会怎么批你,会怎么丢人,严重点给公司带来损失,降薪罚款甚至卷铺盖走人...这么想来想去,行动就迈不出去。

如果想出来的是没有困难,没有挫败,超出现实,俗称白日梦,也影响行动力

因为想就很愉快,不能自拔,一路想下去,从实施改良方案后,给公司带来的利润提高,效率改善,自己不但被夸奖,还被破格提拔,继续招揽手下成立更大的项目组,拓展业务范围,被高层欣赏,晋升CEO,迎娶白富美...就这么想着吧,还干什么活,而且一开始行动,必然和白日梦想出来的不一样,挫败带来负面,更阻碍行动力。

处于抑郁焦虑之中的人更是如此,只要开始想,往往满脑子都是负面的。

负面的思维带来的就是行为的阻碍。

这时候需要少想多做,是因为你的行动力和想法不匹配

想了很多很远,越想目标越离现状越远,越难以实现,越会放弃行动。

即便是心理健康的人,在执行一个较大目标的时候,也是细分为小目标一个个击破的。

比如跑马拉松的运动员,都是将全程切割成多个小目标,一个个达到,产生每个目标阶段的强大的行动力,所谓意志坚定,往往都是旁观者的感觉,对当事人,就是执行的力度。

会做减法,能救命

老正给大家强调的,抑郁好起来第一个锦囊,就是,“不要想,就行动。”

这个可以写下来贴在自己床头,是一副日常用药,长期服用的第一款心药

完全丧失行动力:只动起来,不想。

部分丧失行动力:想一次,做一天。

逐步恢复行动力:想一步,做一步。

杜绝想得比做的多,想过去,想未来。

当你开始有如下表现时,记得用我们教过的打断的方式。

负面表现:追忆往昔,展望未来。

很多抑郁的人,都会说类似下面的话,现在大家试着自己分析一下,应该怎么办:

“身体很沉,什么都不想做,懒得动。觉得动动很费劲,很累。”

“只想在床上躺着,心累,除了上厕所,吃饭我都不愿意起来。”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觉得工作也没意义,干什么都没意义,什么都不相干。

大家估计可以看出来,这时候都是用想代替了动,越想下去,越失去行动力。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肢体健康的情况下,甚至会躺出褥疮,负面心理抑制导致巨大的行动力丧失

应该怎么办,在这个负面漩涡里,先停止一切想法,包括自己的喜欢不喜欢,兴趣不兴趣,意义不意义的,都不去想。立刻指挥肢体,做出起身,行走,等等简单的肢体动作来。

一些宗教里也有类似的方法,比如诵经,数佛珠,敲木鱼,行走等等,本质上就是用行为打断杂念,并用机械的简单的动作,保持并提高基本的行为能力。只是宗教里不这么说,是从教义的角度去说,而我们,必须看到其中的本质,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自古人们就用智慧找到了这种简化生活带来的幸福感。

而开始提到的极简主义生活,大众在模仿时是有偏差的。

因为大家往往只看到了简化家居,有的仅仅是扔家具,或者换小房间住。

而最关键的,是内心的简化,想法的简化,这才是核心要义。

因为外物环境的简化,无非也是为了更利于内心的简化。

对于抑郁焦虑的朋友来说,更是如此,

动起来,这样你才能好起来。

其实,有很多身处抑郁自愈的人,凭本能的智慧,也是在无意中进行了这样的“治疗”:

比如前面说的,去寺庙做义工的,每天简单劳作,简单斋饭。

比如有抑郁后一难受就做家务,种花养草,一个字写几千遍抄书的。

比如辞掉原来脑力劳动工作,去做清洁工,做轻体力劳动的。

都是一样的本质:少想多动。

都是做着不需要过多谋划,简单重复劳动,轻体力的事。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带来好的治愈效果。

知道了这个本质,我们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解决行动力的问题,不着急,一天多动一点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提倡在社交过程中互相监督,首先从每天的30分钟运动记录做起来的原因,100天的运动监督活动以后还会继续,打卡以简单运动为主,大家留意通知即可。

简化想法,增强行动力,带给你的绝对不仅仅是心理健康。

希望大家能在文章留言区,每周记录自己的行动执行情况。

哪怕我们这样改造思维指导行动的训练,现在只是为了心理健康,

但以后就会发现,副产品会更让你欣喜。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切正反馈,都只有通过行为得到,想出来的往往都是负反馈。

所以,别想,只做。

这是最重要的疗愈心理的锦囊,用好它,就看你的了。

原文发表在我的公众号:老正聊心理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公众号老正聊心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