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深刻性和个别性(三)
(五)家庭教育的深刻性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由于父母对子女细心观察、教育的连续性和长期性,所以父母对子女最熟悉、最了解。并且这种了解是多方面的,极其深刻的,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深刻性。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学校因口语方面的缺陷,成绩不好,老师经常挖苦他,有时用藤条抽他。法拉第的母亲既不相信这样的教育能出高徒,也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造就。她断然让法拉第退学,并让法拉第找到了一个能读书的工作——书店学徒。法拉第就是这样读到了《大英百科全书》等与他成才有关的各式各样的书籍。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能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和言谈话语中去把握孩子思想活动发展的脉络,所以教育中能因时因地施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家庭教育的深刻性必将导致父母的作风、品格、言谈举止和生活习惯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项有关道德判断和价值态度的相关性调查中,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是0.55,教师与学生的相关系数为0.03。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六)家庭教育的个别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统一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教育学生,竭力使学生在各方面都符合社会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家庭中,父母一方面代表社会教育后代,使家庭教育符合社会的要求,通过父母的教育把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社会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使孩子从生物意义的人变成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血肉联系的复杂性,以及每个家庭中的父母在生活经历、思想意识、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方面都有不同,这样,家庭教育中就存在着父母对孩子的个别要求。父母在子女身上常寄托着自己的希望,有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常提出符合自己利益的要求,这就构成了家庭教育的个别性。
家庭教育中这种社会要求和父母的个别要求是互相影响和渗透的。它们相互作用于子女,影响着子女的思想意识、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如果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不考虑或者忽视社会的要求,只从个人利益出发,以个人意愿去教育孩子,就会使孩子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严重的还会给家庭酿成悲剧。因此,家庭教育必须承认社会性与个别性的并存,个别性必须服从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