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的朋友圈,家长越淡定,孩子越坦然,不会躲藏!

文 / 青荷诗苑
2018-07-22 20:05

只要是孩子,无论多大年龄,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亲近度和自立性的矛盾。亲子关系,很亲近是难得的天伦之乐,然而,随着孩子长大,不懂得得体地分离与放手,又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很可能会毁了孩子。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孩子的“朋友圈”,家长该走进还是潜水,还是离开?

家庭教育:孩子的朋友圈,家长越淡定,孩子越坦然,不会躲藏!

很多家长的苦恼:我根本走不进孩子的“朋友圈”! 一般有以下三几个原因:

家长自己不使用微信;

家长不愿意孩子用网络交流;

家长对孩子在“朋友圈”的言行过于敏感,甚至反应过激……

前两者家长失去了一个青少年很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而最后一类父母的关心,在孩子眼中变成了监视,让孩子越来越抵制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微信屏蔽父母的确实不少,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是很多家长心中的魔咒和痛苦。尤其是通讯发达的今天,很多孩子更愿意网上聊天,甚至是和陌生人,而不愿意跟父母面对面沟通。而这些,家长是需要深思的!

我们的孩子要面向未来,过分地限制会使他与社会发展有距离感和脱节感,在小学生都能熟练运用网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今天,家长的封闭思想会让孩子在群体中无所适从。

家庭教育:孩子的朋友圈,家长越淡定,孩子越坦然,不会躲藏!

已经成为孩子“朋友圈”一份子的家长,被屏蔽和快乐相处之间差的是坦诚沟通和尊重接纳。

既然是“朋友圈”,就是平等的,轻松的,多彩的,这不是一个管制的空间,淡化家长意识是首要。

一个孩子不管是几岁还是十几、二十几岁都需要自我空间,因为“朋友圈”引发斥责会致使孩子关闭沟通渠道。

最近,一位七十岁的家长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讨论,那就是演员朱雨辰的妈妈。而这份关注的原因却是因为朱妈妈的“爱”:

多年来,四点起床熬梨汁,儿子必须喝;

儿子拍戏全程随同;

儿子的每段感情都会干扰;

不让儿子学习任何家务……

看完整期节目,感觉朱妈妈爱得太恐怖,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管控,母亲甚至有能力屏蔽孩子的整个朋友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交往圈子,孩子也生存在一个小社会里,这里面有喜怒哀乐,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小秘密”。作为家长,不知道或者装不知道又有何妨!给他一个自由的消化情绪的空间,给他一个锻炼能力的机会,不要让自己的关心成为束缚,不要让日渐成熟的翅膀折断在家人不愿放手的怀抱中。

家庭教育:孩子的朋友圈,家长越淡定,孩子越坦然,不会躲藏!

不管你承不承认,代沟确实存在,拉开距离,默默关注是自然规律!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自动与父母拉开距离,这是他内心独立的渴望,而这,是家长,尤其是妈妈们会感觉到心痛的阶段。这不是孩子与我们不再亲近,而是他的社会属性增加了,占据了一定家庭属性的空间。

孩子长大,与父母渐行渐远是成长规律,而家长的得体关注就是不要试图掌控孩子的全部言行甚至思想。

孩子的朋友圈,可以尝试走进,但不要过度亲密,更不能去追赶,去监视,家长越淡定,孩子越坦然,他才不会逃离,才会放心地让你走入。

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阶段的发展与变化,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孩子才会接受,才不会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孩子的朋友圈,家长越淡定,孩子越坦然,不会躲藏!

 要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教他判断是非,教他分辨对错,这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隔空交流能够拓宽孩子的交际,走出家门几百米的范围,让孩子看到一个更为丰富,更有创新性的世界。而同伴交流是一个人从孩子到成人心理、情感发展的重要过程,他们需要通过小伙伴的评价去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所以,孩子的朋友圈,家长要默默关注,多看少说,自制力强的孩子甚至可以不看不说,给孩子较大的成长自由度,实际是从小打开了他人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