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干倒再拯救,人工智能对付我们的套路?

文 / 解读网
2017-07-04 15:27

如果有了更发达的人工智能,

乔任梁们会更有可能活下来吗?

先干倒再拯救,人工智能对付我们的套路?

当阿尔法狗接连平趟了李世石和柯洁,

人们对人工智能有了更高的期待,

除了在各种领域证明ta们比人类更厉害,

ta们能不能更好地帮助人类呢?

或者在更多领域不可思议地取代人类工作?

例如治疗人们的心病?

在捕捉人类心灵这一最复杂的工作中,

人工智能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人工智能治疗心病的两种模式

目前,人工智能诊断和治疗抑郁症的方式可以被归纳为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对脑部工作。这种方式来自于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三位工程师,他们的“YBRAIN”计划,已经开发出了"MINDD"。据媒体报道,这种治疗抑郁症的医疗可穿戴产品已经通过韩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并推向市场。

先干倒再拯救,人工智能对付我们的套路?

这款产品的工作原理是发送微小电流到大脑额叶,以增加其活动,达到缓解抑郁症的效果。当患者使用MINDD时,机器会记录下他们的脑补活动数据,这些数据将作为医生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听起来不错,不过,解读君隐隐觉得,这招是不是有点像某人士治疗网瘾用的“电击疗法”?细思极恐之下,要是让解读君在电击大脑和跟心理医生聊天之间选,恐怕解读君还是会果断选择后者。

第二种方式是AI,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叫做 SIMSENSEI的工具,SIMSENSEI能够读懂人类的肢体语言、声音声调,并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出现有神经紧张、焦虑等抑郁症症状。

先干倒再拯救,人工智能对付我们的套路?

相似的还有IESO数字保健公司出品的“埃莉”——一台用于帮助诊断抑郁症和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机器,实质上是一个虚拟采访者,能与患者进行对话,有点像一个专注于心灵领域的SIRI。

AI方式的优点在于,比人类心理医生更便宜更方便,同时也更加容易让患者突破心理障碍去敞开心扉接受治疗。

治病背后的大数据和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告诉我们,所有东西都是数据而已。既然连围棋这种据称需要“大智慧”的游戏,都会被人工智能代替;既然机器人都能代劳做你的好伴侣,为何不能成为好的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会根据你的过往经历和现场反应来给出建议,而人工智能至少在识别患者的现场反应方面,并不会比医生差。特别是人工智能在跟你有过多次的“沟通”以后,TA会更加清晰地了解某个患者表情和语气背后的含义。

先干倒再拯救,人工智能对付我们的套路?

因为每个患者的同一个小动作或者同一个表情可能表达的是不同的信息,例如撇嘴,有可能是不屑,也有可能是不悦,人类心理医生大概需要长时间摸索和记忆,才能把每个患者的习惯一一了解并熟记在心,而人工智能心理医生则可以更快速地完成这个过程,因为后者的学习能力绝对是前者的成千上万倍——对于机器人来说,一切都不过是数据而已。

最理性决定不一定是最佳决定

也许,唯一能阻止人工智能心理医生的,是心理治疗的“价值判断”——机器人始终无法代替人类在两个看起来同等重要的事情中作出决定。

例如我因为要不要买房搞得心情很纠结,那么人工智能可能会给我一个客观理性的财务建议,但是买房这件事有时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个财务管理,也可能是一个感情和感性的决定——这让我们不顾一切地投入全副身家去买房——结果随着房价上涨,你赚翻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财务或者心理专业的机器人会给出那样一个明显的“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决定——而事实情况是,如果你听了机器人理性的建议没有买房,那现在你确实有可能非常抑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