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疑心病”成现代人新“隐形杀手”?专家为你揭开面纱……

文 / 健康报
2018-06-22 04:03
心理|“疑心病”成现代人新“隐形杀手”?专家为你揭开面纱……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随时都可能遭到“心理失衡”的挑战。我是不是生病了,怎么哪里都不舒服?他是不是对我有成见,看不起我?我这样做是不是惹得领导不高兴了?爱人是不是不爱我了,他怎么对我不如以前上心?孩子怎么好像不那么依恋我了,有什么事都不跟我说……诸如此类的“疑神疑鬼”常常困扰着我们。

疑心病——这种被世人津津乐道而又细思极恐的一种“心理失衡”,犹如一双无形的手,操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好犯疑心病是一种慢性自杀。本期,让我们请专家揭开这位“隐形杀手”的神秘面纱。

心理|“疑心病”成现代人新“隐形杀手”?专家为你揭开面纱……

什么是“疑心病”

其实,医学上并没有“疑心病”这个术语。究竟什么是“疑心病”?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两个事例和一则寓言故事。

事例1:58岁的刘大爷,3月前偶发一次鼻塞。半个月后,他发现自己似乎病得越来越重,出现了面色不佳,并伴有头痛的症状。他急切地上网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结果发现他所具有的这些症状与网上描述的白血病症状有点类似。于是,刘大爷顿时觉得自己虚弱不堪,并开始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也急剧下降。他反复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检查结果没有大问题,建议他好好休息,但是刘大爷无法接受。他情绪低落,甚至在焦虑之时,写下了给老伴和子女的遗书。

事例2:小陈每天出门前会怀疑自家电源开关没关、门没锁好、水龙头没有拧紧,反复检查,因此常常导致上班迟到,被领导批评。小陈非常痛苦,因为他自己知道这是不必要的,可又说服不了自己,怕有隐患,而且脑海中不断夸大隐患的严重性。

《列子·说符》中有个《邻人遗斧》的故事,大意是:有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家的小孩偷走的。于是这个人开始观察那个孩子,他发现孩子不论是神态长相,还是言语动作,怎么看都像偷斧头的人。隔了不久,他在后山垦地时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回去之后,他再观察那个小孩,奇怪的是,那个孩子怎么看也不像是偷斧头的人了。

在上面的两个事例和寓言故事里,我们都看到了“疑心病”的潜伏。刘大爷的这种情况在普通人群中其实并不少见。在健康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人们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积“疑”成疾。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适度地“怀疑”自己有病,要比盲目乐观和神经麻痹要好。但“怀疑”毕竟不是科学,真正的疾病总要通过医生的检查和诊断才能确定。对刘大爷而言,他“疑心”的焦虑情绪才是病症所在。

而小陈的“疑心”属于强迫症状,是精神心理异常的一种表现。这类人群总觉得好像有两个自己在心里互相对抗,有时明明意识到没必要或者不对的事,但就是有“另一个自己”忍不住要去想。而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就导致了思维上像是养成了习惯,每天需要履行仪式般一遍遍地重复这些“怀疑”。

《邻人遗斧》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对他人或者自己抱有某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就很容易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陷入认知的误区。如果在这样的误区中拔不出来,就会出现疑心病。而具有“疑心病”的人,总是虚构一些因果关系去解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止言谈。

心理|“疑心病”成现代人新“隐形杀手”?专家为你揭开面纱……

“疑心病”

是性格不好吗

“疑心病”当然是病。要想从根本上了解“疑心病”,我们必须知道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疑心”出现。

首先,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疑心病”有家族聚集性。这不是说当家庭成员患有疑心病时,其他家人一定会发展成为疑心病,更不是说疑心病者不能结婚及生育。只是当有近亲属如父母、兄弟或姐妹出现这种情况时,你的发生可能性便会相应地提高。其实被遗传的是“疑心”的倾向,有这种倾向的人,在压力下更易发展成疾病。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疑心病”者往往具有某些不健康的个性特点:主观、固执、敏感、怀有戒心、不安全、嫉妒、好争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自我中心、自命不凡、对他人吹毛求疵、强词夺理、爱空想、遇事专断、不坦率、易激惹、不冷静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育可能是“疑心病”的重要形成因素。幼年时与亲人的分离、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儿童时代受到严厉对待或遭受不幸等,都会导致成年后与他人在感情上慢慢疏远,性情敏感,对他人不信任,对自己缺乏信心,并发展为“疑心病”。

老百姓在对“疑心病”的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

误区一:“疑心病”就是“怀疑”。

“疑心病”与我们寻常说的“怀疑”是不同的,他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生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上。“怀疑”可能毫无道理,纯粹是神经过敏所致,但也可能会符合客观事实,而这些想法不会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人们也不会过分地关注。而“疑心病”则是 “怀疑”的极度状态,绝大多数都是无端产生的。“疑心病”者怀疑的对象很泛化,怀疑的内容一般不符合事实,是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而且这些“疑心”状态会占据人们大部分的生活时间,使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误区二:“疑心病”是性格不好,不需要治疗,也无法治好。

固然性格不能完全被改变,但是性格中一些不好的方面是可以进行调整的,因为这些不好的方面有可能已经是心理疾病的表现,或者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催化剂。而那些本身就已经达到精神疾病程度的“疑心病”就更需要治疗了,因为他们会给患者本人和身边的人造成极大的困扰和痛苦。因此,“疑心病”一定要治疗!

有了“疑心病”

怎么办

当我们面对“疑心病”时该怎么办呢?就“疑心病”者本人来讲,应当意识到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和情绪行为,努力进行调适。这里提供一些方法和窍门给大伙儿支支招。

1.了解自己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

2.认识无端疑心的危害及不良后果,加强自身修养。法国作家莫洛亚说:“多疑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多疑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认识多疑的危害,用高度的理智、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品质的干扰。

3.自我暗示,厌恶猜疑。心理学家认为,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能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所以当你猜疑别人看不起你,在背后说你坏话或对你撒谎时,你心里可以不断地反复默念“他不会看不起我”“他不会说我坏话”“他不会对我撒谎”等等。这样反复多次就能达到自我暗示的作用,克服多疑的毛病。

心理|“疑心病”成现代人新“隐形杀手”?专家为你揭开面纱……

4.改变固化的“他可能是在……我”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疑心病”者会不自主地采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人或事,所以当自己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停止思考。这时,转移一下注意力,就可以为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5.坦率地、诚恳地把疑心的问题提出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有时与其你自己反复地猜疑、不停地抱怨,还不如开诚布公地与其他人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也许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误解。

6.完善自己的个性。你要做的是拓宽心胸,努力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我觉得看一些心理书籍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是心理学者们的经验积累。推荐两本我喜欢的书:《对错都是为了爱》《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7.放慢情绪发泄的速度。当你意识到自己出现怀疑时,请先不要把这种想法投射到你的情绪上。这时,你需要做的是问问自己: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会不会太武断了呢?也许这时,你会发现:原来事情不是我想的那么糟糕。

8.尝试给别人一些赞美。没有人会喜欢你小心谨慎、虎视眈眈、疑神疑鬼的样子。所以你可以尝试找一些“借口”赞美别人,这样你也会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这时你会发现,原来大家对你是友善的。

作为家人和朋友,我们又可以为“疑心病”者做点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真诚地接纳他们,循序渐进地陪伴他们度过每个时期。你需要做的是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适时表达关心、理解和同情,让他们产生信任感。同时你可以给予他们解释、指导、疏通,使他们直面自己的负性想法,了解真实的状况,放下沉重的思想负担。在很多时候,你需要鼓励他们,使他们建立自信和优势感,为他们营造轻松、温馨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环境。

如果“疑心病”症状非常严重,如伴有明显的无法自控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时,则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了。医生们会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心理和药物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家庭治疗、认知治疗、森田治疗、催眠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药物治疗等。

实际上,很多找不到原因的身体症状,可能是心理疾病在躯体功能上的体现。所以当其他科室的医生建议您前往心理科就诊时,请感谢他们。这并不是侮辱,而是在帮助您对症治疗。最后,我还要将爱默生的另一句名言送给所有“疑心病”者:一个积极思考者常会有意识地使自己保持心情的愉悦。你期望快乐,便会得到快乐。你寻找什么,便会发现什么。这是人生的基本法则。

文/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乔颖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爱心,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