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效应(四)——晕轮效应

文 / 吴志伟心理学工作者
2018-06-20 19:17
家长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效应(四)——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有晕轮效应的心里现象发生。比如热恋中的男女,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这是因为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而一旦结婚一段时间后,男女双方恢复“正常”,就会看清对方的缺点,甚至又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觉得对方身上都是缺点,加上柴米油盐式的平淡生活,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容易产生。再如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或所谓的专家、大师,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也是因为“晕轮效应”的作用:名人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晕轮效应的作用。

晕轮效应给家长和教师的启示是:评判和对待孩子要防止出现“先入为主”和以偏概全的思想和意识。在处理和解决一些孩子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坚持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全面、准确了解情况,作出正确的评判,科学、合理、艺术地处理和解决。 同时,晕轮效应也提醒我们,在日常为人处世中,要力戒主观臆断和印象观点,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理性、全面地思考并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