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一:拖拖拉拉:拖延症

文 / 玉凡瑶
2018-06-15 00:20

辑一:拖拖拉拉:拖延症

努力了这么久,为什么你还不成功?

辑一:拖拖拉拉:拖延症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它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将计划要做得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它表现为做事拖拖拉拉,生性懒慢。这虽不是病,但严重的拖延症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阻碍了个人健康发展。

目前,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专家指出,拖拉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大约有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则认为自己一直在拖延。没有时间概念,突出表现对象为青少年学生与当下的年轻人。

今日事,今日毕。这是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喜欢这样说,今天的作业不要拖到明天去做,要不然就会阴天拖草,越拖越重。

但在生活中,依然有很多人,无论大人和孩子,都喜欢把计划好的该做的事推后,即便到了时间点,还有拖延的心理。这不仅影响了我们做事的效率,心情,也势必会影响到团队的合作和人际关系。就像青柠。23岁,在设计院工作。

前不久,她接到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图稿设计,施工平面图,复杂而又繁琐。可事实上,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图稿,一开始,她总不急,拖到最后一分钟,然后就玩命地干。

地形勘测,实地考察,而且交稿期限也很紧。起初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她还特地做了一份进度计划表。可实际的情况是,该喝茶还喝茶,该干嘛还在干嘛。眼看着交期快到了,她还是一副“我做事,我有数”的样子,谁提了都不搭理。觉得对方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到了最后的两天,急了。结果可想而知,即便玩命地加班加点,晚上不睡觉,也没能按时完成那份图稿。

同事们发现,青柠每次做事前,总喜欢先去楼下买些零食或者饮料,先泡杯茶,跟身边人聊两句八卦。她心里也知道,这种办事拖拉的习惯不好,可就是改不掉。

显然,青柠就是拖拉症患者,说白了就是懒。而且在社会上,像她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很多人已经患了拖拉症,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其实,拖拉症在人的情绪,心理,行为各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表现。那我们就不妨细说两句,让大家自测一下。

比如:

1、懒散,执行力差

懒散、颓废,这类人感觉做什么都很难,就连喝西北风都懒得张嘴。面对选择的第一反应是抵触,打心底就不愿去做,更不愿花精力去做好。甚至认为做不好,还不如不做,浪费时间、精力。说夸张点,就是在浪费生命。

所以每次被分配任务时,心里第一反应是抵触、反感,觉得早已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于是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实在不行,就随便应付下交差。

2、缺乏自信心

有些人嘴上说得滔滔不绝,做起来却畏畏缩缩。喜欢空谈,想和做永远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很正常。但,如果你对自己不够自信,就会退缩,有逃避心理。不能勇敢面对,就不可能很好地处理好各项工作。这种心理,最终会导致遇事拖拖拉拉,办事不得力。

3、胆怯

心理不成熟,胆小,处理问题畏首畏尾,做事毛躁。对工作无法付诸激情,担心自己没有做好反而影响了工作进度,给别人带来麻烦。在工作进程中,如果受到上司的催促和指责,内心会焦虑,更担心工作失误,于是就更想逃避,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现实中,各类情绪无形中导致了拖延症的产生。就如青柠一样,懒散,最终延误工作。

有的人会觉得,拖拉只是一种不良习惯。习惯而已。其实,在医学家看来,做事拖拖拉拉也是一种病。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R·法拉利认为,那些喜欢把该做的事情尽量往后拖的人,称为患有“慢性拖拉症”。他与世界上该领域的其他研究学者发现,做事拖拉的习惯其实远比人们想象中的复杂和普遍。而且它对一个人或者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焦躁、气馁,沮丧与挫败感,大大影响了我们做事的效力。每一天每一份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又怎么有精力去谈未来?浑浑噩噩,人生了无生趣,情绪自然会更糟。

我们正年轻,赶着如此好的年代。需要积极地克服这样的惰性,做一个有责任感,高效率的人,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如何控制拖拉症,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控制拖拉症,最重要的是时间观念的改变。今日事今日毕,规定今天结束的工作,就必须今天完成,没有二话。

再者,我们可以将手中的事情,提前做一个规划,列个详细的具体实施清单。重要与次要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提高了,那么成功的几率就高了,成功率高了,还怕你的人生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