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家害羞的孩子要这样处理,不说“害羞”说“慢热”
害羞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感觉不舒服。邻居小李的女儿叶子三岁多,可害羞了。每次我下班回家碰到她,和她打招呼,小家伙总是把头藏在她妈妈的怀里,然后转着眼珠子偷偷看我,很可爱。
每到这个时候,小李总把叶子拉出来,举起她的小手,朝我挥挥,鼓励叶子:“来,跟阿姨打招呼。”
叶子藏的更紧了,再拉,她就要哭了。
小李总是不好意思的说:“这孩子就是太害羞。”
我赶紧说:“不要紧,多跟别的小朋友玩玩就好了。”
小区里有一个跟叶子一般大的男孩鑫鑫,鑫鑫从来都不怕生,跟谁都能大大方方的打招呼,也很容易就跟别的孩子玩起来。
叶子却总是看起来怯生生的,叫她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推也推不出去。
小李多希望叶子能跟鑫鑫一样,她也很发愁,九月份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叶子这么害羞,跟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去,怎么办?老师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她要是话都说不出来,可怎么办好啊?
害羞的孩子在人多的时候紧张,交朋友困难,不愿意回话,像叶子这样,别人跟她招呼,她反而藏起来,这是正常的害羞的表现。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开朗大方,不害羞,见谁都能大大方方的打招呼,能很快的跟别的孩子玩到一起,能很有信心的回答老师的问题。
看到孩子畏畏缩缩,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不大方,我们会感到失望,沮丧,像小李这样希望叶子能跟鑫鑫一样,这也是人之常情。
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样样出色呢?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然而然的拥有大方,自信的社交能力。
害羞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的不害羞,但是害羞的孩子可以学会更自信和更舒适地与其他人交往。
这里有一些方法,提供给大家。在这之前我再额外多说一句,行为的改变,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多关注孩子好的一点点的变化,而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暂时还做不到的地方。我们按0-5岁,5-8岁年龄段给出不同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0-5岁
不要给孩子贴“害羞”的标题
害羞的孩子在熟悉一个环境之后经常会热情起来,所以形容孩子“慢热”比“害羞”更好。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会让他觉得他有问题,或者让他觉得他对害羞无能力为。像小李这样总是说“这孩子就是太害羞”就是在孩子贴“害羞”的标签。她可以这样说:“叶子只是有点慢热,需要一点时间热身,等她感觉舒服了,她是很会打招呼的。”这样的说法就可以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你理解她的感觉,当她准备好了,她就能自己处理这些场面。
避免过度抚慰孩子
什么是过度抚慰?就是孩子在社交场合有一点点不适应,你就给他大量的安慰。举个例子:过年回老家,人多聚在一起,孩子粘着你,别人问孩子一句,孩子躲在你身后,你就说:“这孩子人多害羞。”然后把孩子抱起来,拍拍他,拿了糖果给他,安慰他说:“宝贝,没事,别害怕,阿姨跟你玩呢。”这就是过度抚慰。
过度抚慰会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场合。而且你的抚慰可能无意识中让孩子觉得这是对他害羞行为的奖励。比如他害羞躲你身后,他得到了你的抱抱,还得到了糖果。
表扬“勇敢”的行为
比如主动的回应他人,跟别人有眼神交流,或者离开你,自己跟小伙伴玩。
这里要注意:千万不要笼统的说:“宝宝,真勇敢。”要描述性表扬,具体说明他做了什么。
例如:“叶子,林阿姨跟你打招呼的时候,你看着林阿姨,没有藏起来,这次很勇敢哦。”
描述性表扬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详细说过,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给孩子树立自信社交行为的榜样
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就能学到很多东西,上一篇我们讲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开始模仿的对象都是父母。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充满信心,比如:碰到认识的人主动打招呼。人多的时候,我们能自如跟与别人相处等等。
如果其他人说孩子“害羞”,请在孩子面前有礼貌的纠正
比如:“他不是害羞,他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等他熟悉了,他就玩起来的。”
5-8岁
鼓励孩子约朋友一起玩,不管是在你家里或朋友家里
如果孩子被邀请去朋友家玩,刚开始你可以陪着他一起去,他会感觉更舒适。然后慢慢地逐渐减少你在别人家陪伴他的时间。
在家里与孩子模拟上课,练习演讲
当他不得不站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或上台表演的时候,这会帮助他更好的去适应这种场合。
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课外活动
鼓励孩子参与需要人多才能玩的游戏,帮孩子找朋友一起玩这类游戏, 例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
通过社交互动指导孩子
在家里,或在孩子熟悉的环境里,提醒和指导孩子有关社交互动的行为,比如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要让大家都听的到。你可以说“陈叔叔和你说话的时候,记得要看着他”。
避免与更自信的兄弟姐妹或朋友进行负面比较
不要跟说孩子说:“你看鑫鑫,跟谁都能玩一块儿去。哪像你,打个招呼都拉不出去。”这样的比较没有任何好处,孩子既不会变得跟鑫鑫一样大方,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害羞的孩子往往不想被人注意。要让孩子知道,当别人跟他说话时,如果他什么都不说,人们更可能注意到他,正常回应反而不会。
行为的改变从一点点的积极的关注开始。并不是所有 “慢热”性格的婴幼儿都长成害羞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