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析,是什么造就了网红“洪崖洞” “李子坝轻轨穿墙”?
五一小长假刚结束了,大重庆网红胜地“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墙”那可是火安逸了,成了五一旅游胜地TOP2。为啥红了?肯定是网红了,“内涵段子退出江湖,太子抖音终于扶正”,肯定是抖音粑粑的功劳了;就有粉友给我留言给我;快出来给我分析,策划一下,我想成为“网红”。好嘛!我就从心理学角度很分析一下“为啥它就成了网红?”
网红的背后肯定不是单一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是呢,背后存在的诸多的心理因素值得分析,记得段友暗号“滴、滴滴”,为啥大家自发的加入段友俱乐部?
寻求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安全感、以及自我认同感马斯洛倡导需要层次理论,归属、自我认同和自我存在价值是需要的最高层次,但是都能到达到的巅峰的体验很难,而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差,焦虑,脆弱。90、00后更追求自我与个性,不安全感和生存焦虑感就越重。而网络让其找到了归属感、安全感以及自我认同感。
满足好奇、攀比、偷窥的心理“好奇害死猫”好奇的心理存在于我们许多人的内心,大众存在一种想探究,眼见为实的好奇探知欲望。另外是一种攀比心理,看到抖友都去了,自己没去,觉的OUT了,另外,就是抖音系统对拍摄网红地点的流量投入,能让抖友拍摄的短视频获得更多的流量,起到一种强化作用。另外一种通过偷瞄,尤其是平日难得一见的美女,日常生活是怎样一个状态,而直播刚好满足了许多人偷窥的心理。窥探给男性抖友带来极大病态心理满足感。网络短视频迎合了人们窥探隐私的心理欲望。
从众心理促使抖友去“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墙”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从众心理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众心理无疑是好处多多。正在从众的人,是潜在人群的榜样。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商机。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即便有人站出来说不好,他的声音也会被淹没,并不因负面评价而坏影响。人本身就是社会性动物,与大家认同一致,容易排除孤独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正常人在正常的心理状态下,是不会去关注“洪崖洞”“ 李子坝轻轨穿墙”,只可能按照过去的习惯作为一个普通景点或者交通工具;然而在抖音上多次看到,慢慢的就会模仿,从众追求。潜移默化的变成看一个热点关注。而要让人改变过去的习惯,去追求这种的景点和交通方式,就必须唤起大众的某种心理,让人短暂地变成“非正常状态”,变得对“极致的想去体验”产生渴望。抖音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它让打开这个抖音的人,短暂地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当你看到这个短视频的时候,你就短暂地变成了“想追求体验的旅行家”,而只有当你的这种心理被唤起的时候,你才能打破过去的习惯,千里迢迢,不辞辛苦的去拍洪崖洞。网红最大的价值并不是流量,而是心理唤起——唤起你的不同自我,让你短暂地变成另外一个人,从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