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享

文 / 心理医生随缘
2018-04-29 09:13

一位来访者分享说,小时候父亲总强调遇到问题多总结多反思,凡事多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年幼的她觉得父亲说的挺有道理,所以从小到大一直照做。但这说法真的有道理吗?

心理学案例分享

这道理给这位来访者带来几点困扰:她非常容易#自责#和#自我怀疑#,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感受,同时又非常敏感别人的脸色和评价,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问题。

心理学案例分享

我是这样帮她破解这个问题的:

心理学案例分享

第一,这种道理背后的假设是所有事情都对错分明。但事实是,这世界上有的事情就是没有明确对错的,尤其是人际关系的事情。把一个道理套用在所有问题上,自然会带来局限和偏颇。比如你做了个菜不好吃,原因是盐放多了,这样的对错容易识别。可是你和相亲对象不太来电,往往难以说清原因,越反思只能越自责。

心理学案例分享

第二,这种道理看似理性,其实极端不理性。因为通过反省和自我批评得出的结论无法证伪,你没法验证自己的判断准确解释了事情因果关系。人的逻辑需要自洽,为了自洽我们可能面临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心理学案例分享

比如你相亲失败,回家来想想一定是自己的年龄大了,或者有的观点表达不妥当。这些判断最终都只是无法验证的猜测。这种猜测除了放大自我怀疑,并不会让你获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和成长。

心理学案例分享

第三,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父母说这样的话有推卸教育子女责任的嫌疑。小孩子并不具备完善的认知和反思能力,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建立之。期待孩子完成自我建立,这样的要求真的合理吗?多说一句就是,这样的思维非常具有文革年代特色,是那个年代意识形态影响的产物。

心理学案例分享

关于改善的方法,我做了这样的两点建议:

心理学案例分享

第一,对错不明确的场景里,遵从自己的感受是更靠谱的方式。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里,感受代表了自身的需求和界限,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标准。

心理学案例分享

第二,真正理性成熟的方式不是多想多反思,而是多交流探讨。通过沟通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才能看清自己哪些判断是对的,哪些是需要摈弃的。来自他人的反馈也可以提供心理锚定,避免自责和自我批判的情绪无休止地扩散。

心理学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