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我沟通,实际上是“六个人”在沟通,你信吗?

文 / 出书推广金师起点
2018-04-26 16:17

TA是一种人格理论。对于“人格”这个词,没学过心理学的人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TA的发明人埃瑞克·伯恩仅用一个词“自我状态”就让它变得通俗易懂了。他认为人格有三种形态,每一种形态都有一套自己特色的思维、情感与行为。于是埃瑞克·伯恩便把“思维、情感与行为”统一起来,用自我状态这个词进行了概括性的表述,于是,每个人人格的三种形态就被分别称为父母自我状态(P)、儿童自我状态(C)和成人自我状态(A)。

知道了人格结构的同时,埃瑞克·伯恩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自我状态与沟通是有紧密联系的。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表面上是两个人在沟通,实质上却是“六个人”在沟通(两个人运用各自的三种自我状态在沟通)。这样的表述让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人对了,沟通就对了,关系就对了,世界就对了。”要想解决沟通问题,必先解决人的问题,若想解决人的问题,必先解决人的自我状态的使用问题,自我状态用对了,人就对了,人对了,沟通就对了,人际关系就对了,世界也就对了。所以,人的自我状态才是解决沟通问题的首要因素。

一、什么是自我状态

若想提高沟通质量,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搞清楚自我状态的来龙去脉,这是让它为我所用的前提。

自我状态是人际沟通的基本单位。它对于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就如同26个英文字母之于英语、7个音符之于音乐、0和1之于计算机的重要性一样。同时自我状态也是本书的写作基点。所以,为了能够让大家轻松阅读接下来的内容,我将在此处对它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当然,若你对TA理论有所了解,也可以选择跳过这部分内容。

电影《复仇者联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把枪放下,我保证不让“另一个我”出来!“另一个我”指的是“谁”呢?从TA的视角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指的是他的另一个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是TA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的是一个人某一时刻的内在思维、情感和外在行为〔4〕。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成人自我状态(A)和儿童自我状态(C)。

父母自我状态(P),是指一个人不加思考的拿过去养育者的思维、情感与行为来处理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拿来主义”。这种状态体现出一个人指责、批评、控制、责任感、道德观念和对规则的认同等人格特质。(注:养育者,泛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母或者老师等角色)

儿童自我状态(C),是指一个人运用自己小时候的思维、情感与行为来处理自己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还像个孩子一样”。这种状态体现的是一个人欲望、情感和非理性等方面的人格特质。

成人自我状态(A),是指一个人针对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所反映出来的思维、情感与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为“活在当下”。这种状态体现出一个人的理性、判断、计划和推理等人格特质。

二、自我状态在人际沟通中体现

上述3种自我状态是如何在人际沟通中体现的呢?请看下面这个三口之家在晚饭前的对话——

爸爸:“儿子,给你二叔打个电话,叫他过来喝酒!”

儿子:“好的!”

不一会,儿子回来汇报说:“二叔来不了,二婶说他在家洗衣服呢。”

爸爸:“完犊子玩意儿!要是我啊……”说到这儿,妈妈拿着铲子从厨房出来了。

妈妈:“说说,要是你怎么地?”

爸爸:“要是我,要是我……要是我早洗完了!”

(注:此对话来自网络)

下面我们运用PAC这三种自我状态对这段对话进行一下剖析。

“儿子,给你二叔打个电话,叫他过来喝酒”,爸爸对儿子说的第一句话是客观、理性的事实描述,在TA理论中这是爸爸的成人自我状态在表达。

“完犊子玩意儿,要是我啊……”,这句话是爸爸对二叔的不满。通过儿子的反馈,爸爸心里很清楚这是弟媳妇不让二弟来喝酒。无论从语言上还是语气语调上都带有他对二弟“怕老婆”的批评和指责,而且还有在孩子面前“耍耍威风”的意味。这种状态与先前的成人自我状态完全不同,在TA中被称为父母自我状态。

这时,妈妈拿着铲子从厨房出来了:“说说,要是你怎么地?”伴随着妈妈更加强势的“父母自我状态”的出现,爸爸的父母自我状态随之而变——“要是我,要是我……要是我早洗完了”,由之前的示强迅速变为了示弱,这多么像一个善变的孩子,在TA中被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哪个状态下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呢?答案是,无论哪种状态下的你都是真正的你!

每个人每天的每一时每一刻都在体现着他或她的自我状态。正常人是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自由的来使用自己的“自我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各自运用“三种自我状态”进行沟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