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无法与自己的父母和解?

文 / 潘幸知
2018-04-10 18:02

来源:潘幸知(ID:sharpshow)

文 /幸知在线钟捷 Ally

你上一次跟父母相聚,是什么时候?

跟他们在一起,你开心、安全、舒服,还是压抑、痛苦、别扭?

都说家是最幸福最温暖的港湾,是最坚强的依靠。然而,家对于很多人来说,如同瘟疫般避之不及。

40岁的前同事秋子,准备卖掉自己的房子,举家迁往非洲。朋友们都很不解,秋子夫妇在上海工作生活都非常稳定,而且明明再等一年,他们就有机会到澳大利亚定居,为什么非要现在费力出国,移民到一个他们都不喜欢的地方?

秋子说,前几天,她因为爸爸生日回了老家。不幸的是,妈妈又跟她吵架了,指责她没良心,不把钱借给弟弟买房子,不帮侄子跑关系换学校,每月给的赡养费太少,回家次数太少等等。

秋子很委屈:

弟弟买房,我已经给了10万,其中两万还是用信用卡套现;侄子换学校的事儿,礼也送了,饭也请了,人家就是不给办;赡养费更是让人生气,相比几个邻居家的孩子,我给的最多了!

至于回家次数太少?——每次回家都吵架,做什么都是错的,谁愿意回来?!我再也不想回去了!

可是这话,秋子没法对她爸妈说出来,她妈会哭天抢地,指责她不孝。她对咨询师说:“我知道我妈只是心疼我弟,她也是太着急了。”

在丈夫说可能去非洲出差时,秋子心动了,为了逃避跟父母接触,他们决定举家搬迁。

“我逃到了国外,你总不能要求我了吧,我也就不用再回来了吧。”

近几年发现一个现象:每到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后,会有更多人前来咨询。咨询中谈到的,全是和父母有关的忧愁苦恼。

秋子说:“每次回家和父母相处后,我都需要找咨询师聊一聊,释放我的压抑和委屈。”

确实有很多人,他们或者正值青春叛逆期,或者已年逾不惑,甚至五六十岁,虽然自己早已脱离父母多年,仍然无法跟父母相处,躲不开父母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和父母分化不足,无法摆脱父母的控制。

家庭治疗大师BOWEN说:

父母和孩子在心理上越不分化,孩子越会试图在地理空间上和父母拉开距离,误以为在空间上“离开”了父母,就标志着自己的独立。

很多年轻人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结婚,除了“大城市发展好”、“我爱的人在这里”等表面因素,往往更有心理上的深层原因——逃离父母,逃离原生家庭!

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原生家庭是很多人巨大痛苦的来源,平时的小长假相聚,抑或平时父母的短暂来访,都会让为数惊人的成年男女感到无助至极,难以相处。

在外打拼的单身男女,难免经常想念家乡和父母,偶尔回到家里,回到熟悉的环境,吃到熟悉的美味以解思乡之苦之后,会发现和父母的关系中,曾经的那些问题仍然存在,并不会因为平时的相隔就自动消失了。

对已婚的人来说,带着配偶回家这样的事,会激发出很多矛盾和不和谐,甚至对于很多夫妻来说,“要不要回你家”,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矛盾。

尤其是一些结婚多年的夫妻,两个人与对方家族的关系已经有了严重的隔阂。带着矛盾和冲突底色的“原生家庭聚会”,从来就不是让人心身愉悦的事情。

回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团圆”和“团聚”,在心理学意义上,所谓团圆团聚,是一种“在一起”的感觉,这样的“在一起”,不是指身体待在一起,比如待在一个房间里、坐在一个桌上吃饭、躺在一张床上睡觉,而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看,有多少在一间房子里生活、在一个锅里吃饭、在一张床上睡觉的夫妻,其实早就“不在一起”了。

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在意喻“在一起”的时间里,你的潜意识会体验到早已“不在一起”的痛苦,甚至会无意识阻挡这样的痛苦进入意识。

这也可以解释很多姐妹说:我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人际关系模式,朋友们称我“沟通大师”、“共情专家”、“半个咨询师”,但,一见父母,就被打回原形。

“面对父母,我永远无法控制我的情绪。”

因为,你对父母有太多的情绪,未曾被看见,无从释放。

然而,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压抑很多对父母的不满和恨意,只表现出所谓的“孝”。所以,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要常常与父母相聚。

如果不做深入分析,绝大多数人会把回家(尤其是过年回家)当做一件喜事,而这个被我们文化渲染成大吉大喜的“团聚”,带给我们的也许是更多的痛苦和纠结。

过节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如果你感到不快乐,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首先,理解、接纳、表达对父母的感受

在父母和我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之间不免会有很多摩擦、伤害,我们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忽视、指责、愤怒等,同样,我们也不可避免对父母产生不满、抱怨、讨厌等感受。

甚至,直到成年,我们也无法原谅父母。

没有与父母和解的人,回家与父母相聚,相当于违背自己的意志,强行让自己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待了几天,这种不舒服可想而知。

然而,很多人并不能发现和接纳自己对父母有“不喜欢”的感受,所以会强行压制到潜意识内,让自己更加痛苦难受。我们需要通过内在的不舒适感去觉察对父母的感受,这些感受,不管是爱还是恨,都是合理的。

如果,我们能够对父母表达出这份感受,告诉父母“我和你们在一起真的不开心”,父母能做到理解我们。那就很完美。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勇气直接对父母表达不满,那也可以自己在内心表达,这种表达,会减轻我们60%的痛苦。

其次,与父母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虽然空间上的距离并不彻底切断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对于我们心情的缓解会非常有帮助。

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回家的机会,如果回家,尽量缩短在家的时间,也尽量减少与自己不喜欢的人接触。平时跟父母合住或者距离父母比较近的人,可以通过与父母拉开空间距离,来让自己感觉更舒服。

同时,还可以通过拒绝他们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来让自己获得平衡感。

最后,尝试原谅自己过往所受的伤痛

知道不喜欢父母了,表达了,保持距离,这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前段时间,北大毕业留美学子12年春节不曾回家,发万字长文讨伐父母“肆意操控、冲突、炫耀”等。

他距离远了,也表达了,他也恨了父母很多年,然而,现在依然在恨。

王猛发完这封长信,记者就采访了他的父母,他父母说的是:“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变成了这样,觉得这个孩子就是偏执了点儿。”

万字啼血涕泪长信,没有换来他所期待的父母的“反省”,而是父母的继续不理解。

懂心理学的父母知道,这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出了问题。

但是大多数父母无法明白这个道理,包括曾经有意或无意伤害过我们的父母,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们是否还要像王猛一样,继续怀恨一生?我们是否有别的选择?

当然有!即使,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都不理解我们,不道歉。我们依然可以:

接纳自己有这样一对父母的事实,不再渴求他们的道歉和改变;

即使他们不爱我,我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相信自己的生命非常有价值;

我可以活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父母的期待;

选择爱自己,远离和修复过往伤痛;

照顾好自己,为自己负责。

愿你学会爱自己

—咨询师推荐 —

钟捷,女,幸知在线“犀利型”情感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视角独到,睿智透彻,一针见血,快速帮助来访者解决情感困惑。擅长处理夫妻婚姻矛盾,电话咨询350一小时(会员价300),面询500一小时(会员价450)。

微信搜索“潘幸知”或 sharpshow免费获取文章,学习女性情感自立,探求婚姻幸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