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 第95期 毁誉参半的心理学著作《行为心理学》
华生行为心理学的主要论调就是其他心理学的方法都是错误的,在行为心理学的建立初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和他的行为心理学始终伴随着质疑。
行为主义在成长过程中的确存在弊端,但是华生依旧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开拓者。
本文约4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0 分钟。点击“阅读原文”或下载“喜刚读书会APP”观看视频。
视频加载中...
什么是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反对的就是传统心理学采用内省的方法。
内省就是让对方思考,让对方回忆,研究者记录的方法。研究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意识”的研究方向,他们主张研究能够直接反应人意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特征,即对人的行为本身进行研究。说的简单点事就是根据你的行为来确定你的内心世界。
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对像:刺激和反应
华生首先将刺激以及反应进行人体机能化,用抬手臂、尖叫等明显动作,腺体反应、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变化等微小反应,替代传统的高兴、兴奋等模糊词语再通过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语言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刺激和反应公式配对,从而考察人们的刺激与反应有序组合情况。通过这种方式为心理学研究以及其他社会学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习惯性行为是最本能最真实的行为心理学。
人类初期无疑是无助的,一个宝宝什么能力也没有,那么什么使得人类会最终成长为动物界中独特的生物?归纳一下:无非是我们的的整个身体向着有利于在这个世界生存发展,无论是我们的身体的内部系统还是我们语言,都是千锤百炼而来,更重要的是我们习惯性动作,是在我们日积月累的情况下,不但有规律可以寻找,而且还大部分是对自己有利的,有利于我们的生活,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更重要的这些习惯性动作是完美并不可替代的。
习惯与条件反射关系
他们是部分与整体关系,即在已经形成的整个习惯中,条件反射是它的一个单位。把习惯分解开,其中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条件反射。说白了,我们的的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条件反射组成的。在行为主义学者眼中,研究清楚这些,那么人性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那么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出了年龄和练习时间的分配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获得机能的练习,机能指某一特定动作经过一段充足的时间练习之后,其学习曲线变成水平状了,没有新的引入介入下,不会再有提高,也不容易降低。将这样的习得习惯称为“机能”。
所以,行为主义学者们认定了一件事情:既然人们的行为是由行为的后效来塑造的,那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环境条件,使特定的行为产生特定的后效,就可以人为地控制、塑造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治疗原理就在于此。更夸张的是,他们认为,只要环境和刺激做好了,他们可以把任何一个孩子变成他们期望的人。
介于上面的原因,华生认为的人格理论就有点不太一样:
行为主义者对于“人格”的定义却与众不同,因为行为主义者首先不相信遗传和天赋,他们不赞同人格可以继承的观点,他们相信人格只能靠着塑造得来。所以,行为主义者把人格等同于行为,认为人格是个人行为的综合,而且可以通过测量行为来研究和塑造。
而且,行为主义者有着“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认为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具有决定性。华生认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情境以及众多习惯系统综合支配的结果。
因此,在华生看来,可以通过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来改变个体的人格从而重塑个体。以此为基础,华生提出了他关于人格的“环境决定论”的说法,甚至期待在未来出现一种专门靠改变环境来转变“病态人格”的医院。
要想在这个医院中治疗病人,那么就要考虑他们的人性弱点:行为心理学家的人性分析,因为他们认为.克服人性弱点也好,塑造良好人格也好,都可以从改变行为或者刺激反应方式开始。
他们认为所谓的精神病理的障碍中,引起人格障碍的器质性障碍是不存在的——传染不可能,不存在身体上的损害,生理性反射也不缺乏。然而,个体有着一种病态人格,其行为可能受到严重的障碍,或者处于一种我们所谓的精神错乱的状态。
对于病态人格,我们不仅能够建立起它的行为复杂性、行为模式和行为冲突,而且通过相同的过程,还可以为最终导致传染和损害的器质性病变打下基础,而这些并不需要引进“心——身”关系的概念,甚至也没必要离开自然科学。作为一个行为心理学家,在对待“精神病”时,我们所运用的材料和规则同神经病学家和生理学家运用的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想要改变人格,可以利用这样两类东西:
其一,是“非习得”东西(它们可以是一种积极的“无条件反射”过程)。就是我们各种本能。
其二,是新习得的东西,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想要彻底改变人格,只有通过改变个体环境,才能达到重塑个体的目的。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路径。
举个例子,在行为主义学者眼中如何学会战胜恐惧:怎么克服恐惧害怕的心理
恐惧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不能摆脱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情绪体验。是非常压抑和不自然的。行为主义从刺激和反应的角度阐述恐惧。恐惧是由两个或者多个刺激同时出现,并产生替代反应而引发的,解决恐惧问题也应该从刺激和反应入手。用良性的刺激替代不良的刺激,就能从根源上克服恐惧。比如用语言消除恐惧,依靠社会支持战胜恐惧。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遗传本能和环境的关系
人类所认为的应该被称为“天赋”的行为,在行为主义者眼中不是那么回事,他们认为实际上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刺激条件而形成的反应。而那些被人们称为“遗传”的素质,大都是在摇篮期就接受了训练。就是说,只是我们自己不记得了而已。
那些声称能力、才能、气质性格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论调,在行为心理学看来并不成立。这些后天的复杂反应,其实是在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刺激作用下形成的。
习惯的形成从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人尚未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这是最近由行为心理学家和一些动物心理学家发现的。人在出生时的结构差异,以及出生后习惯差异的形成,都可以用来作为对心理特征的遗传问题的回应。
环境和遗传哪个会影响人类?我们必须对选择对象和环境作出一定程度的限制。就能明显判断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之大。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本能作为一个术语其实在心理学的研究上根本不需要。称为“本能”的东西,实则是在环境刺激的作用下形成的习得反应。如同对木棍加热塑形,木头的本质并无变化一样。
行为心理学者认为我们的大脑里没有“记忆”,客观的心理学中没有“记忆”的位置。不论人还是动物,在他们身上,简单反射都能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在行为心理学家的理论里,他们把一些被心理学家称为“记忆”的东西,取代为个体在没有练习期间,他的技能保持了多少、失去了多少,并以此来谈论一个特定习惯的保持力。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情绪理论又是什么样的?
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有哪些?我们是如何养成新的情绪的?我们又是如何失去原有的情绪的?行为心理学的观察结果表明,除了少数生理上的反应是源于非习得资质外,人类大多数的情绪都是后天习得的。情绪问题本身就是可以简化的,而且可以通过各种客观的实验方法去解释情绪所带来的问题。
行为心理学家通过对成年人的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成熟的个性(包括男人和女人)会表现出在一般情绪状态下呈现出的普遍反应,没有违和或者过分的感觉。但也有特例,每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不同,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会偏离我们正常的思维逻辑。
他们认为环境和意识都是影响人类情绪的主要因素。
非习得性反应有三种:“惧”、“怒”、“爱”
复杂情绪的产生是由非习得性衍生出来的,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了人们的情绪并非来自遗传,而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刺激。
我们建立被我们称为“情绪”的那些复杂的条件反射的习惯类型的起点,正是基于这些无条件反射的刺激,以及与此相应的简单的无条件反射的反应。所有情绪反应中占支配地位的还是内脏和腺体因素。
华生认为,情绪只是人类不同的反应类型而已。在身体机能上,不同的情绪只是内脏以及腺体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组合,只有现实中的不同刺激与人身上的这些反应类型对应形成有序关系,才能形成我们所知道的本能这种对应关系的形成是后天的而非遗传得来的。
并且,他通过广受学术道德非议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这也是行为主义毁誉参半的原因),证明了这种有序关系建立以及消除的过程。这也从侧面反驳了“遗传的本能作用”的传统观点,更直接否认了传统的精神分析法。
小阿尔伯特实验:条件反射中的实验与观察
在这个实验中,行为主义者可以用各种方法让小宝宝又恐惧,喜欢等各种情绪产生或者消失。
我们的情绪反应可以用有序的方式来建立,只要社会找到建立的方式,便可以使它们以特定的方式建立起来。很多人都希望将我们身上孩子般的爱、怒或恐惧予以废除。这些方法将使得我们能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情绪疾病,从而替代令人怀疑的和正在消逝的非科学方法——精神分析法。
华生最著名的“一打婴儿”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就可以将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更多内容请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