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孙子兵法》作战篇来告诉你,“拖延症”对军队和国家的危害。
曹操在研究《孙子兵法》时,曾在作战篇写过注解:欲战必先算其费。诚然,打仗肯定需要巨额开支,而且打仗又是一个难以准确估量的未知数。因此战前的预算工作如果做不好,一旦遭遇了拖延的消耗战,轻则损兵折将,重则亡国灭族。
所谓十万之师,日费千金,对财政要求是巨大的。如果拖太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也就是说,军队出征在外时间久了,不仅士兵可能滋生思乡之情,士气消沉以致兵变,而且国内也可能因为长期的军事供给而被拖垮。
孙子本人是强调慎战和速战的,“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正是道出了孙子对于作战的速决宗旨。西方的修昔底德陷阱就谈到,老牌大国有感新力量的威胁,崛起大国有感老势力的无赖,于是新旧大国之间展开了长久厮杀,最后都因为入不敷出而衰落。因此除自卫战争外,进攻性的持久战必败无疑。
战争中的国家之所以衰落,很大程度上并非被敌国武力打败,而是因为劳师远征,不断延长的运输补给线对粮食和装备长时间的消耗,以致国中空虚,进而无力进行下一阶段的作战,才不得不宣告失败。
在战争中,国中也会有不义之人行不义之事,比如商人对粮食和生活用品等进行囤积,以此抬高物价,造成百姓生活成本过高。而且战线的扩大和前线的损耗,也让国家对兵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中民怨遂起。到那时,外患未平,内忧再起,国家岂有不衰不亡之理?
因此孙子在通过《孙子兵法》向人们输出这样的一种速决战争观的同时,也强调了要慎战的理念,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用兵,其下攻城”。可见他本人对直接的军事行动是持保留意见的。毕竟战争是从属于政治的,战争者,即屈敌之志以从我,能够用政治外交手段得到的国家利益,自然比耗费公帑的军事行动要划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