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讲义》(1)|自卑与超越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一名的确有着突出贡献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并不为我国大众所熟知,在书市上也鲜有他的书籍。
《自卑与超越》当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进,但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对这本书并不感冒。
但在一本书的出版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日本人所著的书很聪明地采用了对话体,让人感觉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认,那是一本不错的书,但也确实不能完整体现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
感谢此书的畅销,让众多出版社开始引进阿德勒的作品。《阿德勒心理学讲义》出版于此后一年,集编了阿德勒关于自卑、人生、梦、教育等各话题,原书在1927年于英国出版,从各角度介绍了个人心理学的主要原则。
阿德勒与荣格一样,都曾与佛洛依德交好,也与荣格一样,都与佛洛依德决裂。当然,决裂的理由也是学术分歧。
阿德勒反对佛洛依德的「泛性论」,认为佛洛依德夸大了力比多的作用。根本分歧在于,阿德勒认为社会意识可能有着更大的作用。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学派因为强调社会作用,也被视为一门社会心理学。很遗憾的是,这个学派没有得到继承与发扬,对它的运用也似乎主要集中在育儿理论中。
这也许是因为它的理论很接地气,实际上,太接地气了以至于有人评论说,这就是常识。阿德勒的回应是:常识有什么不好。也因为是常识,所以往往被忽略。而回归于常识,很多问题也确实能够得以解决。
比如,不完美。人不可能完美,这是常识。阿德勒的心理学,可以说是一套不完美的生活哲学。在育儿界有一种提法,做60分妈妈,就是对不完美哲学的继承。
阿德勒心理学的另一特点是对整体的重视。他认为,部分不能脱离整体去研究,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看法如出一辙。
比如,一个人犯罪,重要的是他的犯罪行为,还是罪犯这个人呢?阿德勒会告诉你,是这个人更加重要。犯罪行为只是罪犯这个人人生的一个片段,对这个片段不管怎么分析,都不可能了解其背后的真相。只有看到这个人的一生,看到他的生命脉络,才能明白他的行为动机。
一个人若器官出现缺陷,就会采取某些特别的方式来克服这种缺陷感。比如在挑战不可能中,有一位眼睛有疾病的人可以通过声音来辨识不同的人。
人的心理层面是一样的。当心中出现某种缺憾和困难时,就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超越这个缺陷,即建立了人生目标。这个目标是在童年早期就确定的,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走向。如此,把握个人的生命早期及其建立的目标,在个人心理学治疗中就变得很重要。
仍然以罪犯为例,罪犯往往会认为自己机敏有勇敢,因此对罪犯本人来说,他的犯罪行为只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采取超越行动。可惜的是,他的活跃表现在生命无用的层面上。
这股能量用于哪里,是真正的超越者与虚假的超越者(包括罪犯)的区别。用于有用的层面,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超越者。阿德勒认为,有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对社会有所贡献。
自卑是每个人生命早期都会接触到的。
在阿德勒看来,这首先表现为身体的缺陷。比如从小肠胃不好,他的超越可能作用于对食物的关系,因而可能成为一个美食家。
又比如左撇子,因为会对右手关注,可能表现于更能用右手绘画、写作。因为对右手的过早关注让他们接受了更多的训练。(这是错误的,后来的理论认为左手的使用能够更多锻炼右脑,所以才有更多艺术家是左撇子)
所以,自卑并非不好,有自卑才有对自卑的超越。只有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态度对待自身缺陷时,才是不好的,这时就产生了自卑情结。
如果我们看到有些人脾气暴躁,情绪起伏很大,可以推断他们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情结。因为一个人如果知道问题定会解决,是不会急躁和愤怒的。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优越,甚至自夸,也极有可能是极度自卑。追求优越与自卑感是天生互补的,过度地追求优越意味着过度的自卑。
因此,接受自卑,并借以实现超越,正是阿德勒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