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的心理学》(4)|科学还是不科学?
记得有次在一个读书群里,一位群友大肆攻击星座不是科学。
就在大家纷纷附和的时候,有位群友幽幽地说道,人家从来没有说自己是科学啊~
噗嗤一下笑了。笑过之后也思付良久,这是真正有理性思维的人才能说出的话。首先,既然对方从未标榜自己是科学,你的攻击目标又是什么?其次,科学什么时候成为评判好与坏的标准了?批评一个东西不科学的前提就是科学是好的,不科学都是不好的。这个标准也许跟科学取得的成就有关,科级革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以至于人们开始崇拜起“科学教”来。
那么,为什么我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幸福呢?显然,还有更多的问题是无法用科学来解决的。如果一定要严格的说,是暂时无法用科学来解决的。
作者对心理学的科学和非科学进行了思辨。
首先,人们对于心理学存在很多误会。对于什么是心理学,什么不是心理学,根本无法区分。这个原因不在于大众的无知,其实在于心理学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因为自冯特提出科学心理学之后,心理学这个名称跟它的内容相差甚远。
在科学的作用力下,心理学被窄化为“行为学”。
那么,要评价一个东西科学还是不科学,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科学的定义。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的定义就是实证,能够实证的就是科学,反之不是。客观、普遍、可控是科学的代名词。这里可以顺便想想,心理的内容客观吗?普遍吗?可控吗?
后来,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想法,他使用逆向思维提出:科学的一个标准是可证伪。这是什么意思?
比如说,我们看到天鹅都是白的,得出一个法则: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法则就是可以被证伪的,只要有一天出现一只天鹅是黑的,这个法则就被证伪了。所以,永远正确的理论不是科学。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达尔文的“适者生存”。
爱因斯坦根据自己的理论预测,发生全日食时,人们可以从地球上观测太阳附近星光的位移。那么,如果人们观测不到,则广义相对论就存在问题。这是真正的科学,因为它可能会出错。
再看“适者生存”,我们看到的生物当然都是适应环境的,而我们没有看到的那些,既然没有生存下来,也就不可能知道他们是否适应环境。因此,“适者生存”是一条永远正确的理论,故而它不是科学。
综上,科学的定义:以客观规律为标准,能证实,能证伪。
后来,这个定义也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量子力学。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侧准了位置,就测不准速度;侧准速度,就测不准位置。原因既有观察者对观察物的影响,也有物质本身的波粒二象性。这样一来,观察就不再真实了。
抛开量子力学不论,心理学究竟是不是科学,应该不应该是科学呢?
作者的结论是:科学配不上生命,心理学是科学有违生命的本质。
心理学等于自由意志;科学等于自然规律。这当中的矛盾显而易见,一个要自由,一个不自由,怎么能不矛盾呢?这个结论完美解释了心理学一团乱的局面。
所以,心理学=科学+非科学。
现在心理治疗,企图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本质上非科学的心理问题,也难怪成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