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药”能医“心病”吗?
人们常说:“心病要用心药医。”这话对吗?
首先要指出,这话所说的“心病”也好,“心药”也好,都不是医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些人对“心病”及其处理方法的认识。从非专业角度看,也许有一定道理。
通常所说的“心病”,是指个体在压力或受刺激之后出现的一种情绪状态,尤其是指某种愿望没有实现导致的失望状态,或者被冤枉后感到委屈的愤懑状态;而且个体又无处发泄,只能以“生闷气”的方式表达出来。所谓“心药”,则是指针对个体的原因,或者给予开导、劝说和安慰以消除个体的委屈,或者想法满足其愿望以消除失望。很明显,所谓的“心病”,并不是病,而是一种“思想不通”的表现,或者说是一种“思想病”;所谓的“心药”,也不是药,而是指“做通思想”或满足愿望的方法或手段。
引起“思想不通”或“思想病”通常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以主观方面的原因为主,尤以认识偏差最常见,如要求或愿望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而对实际困难又估计过低;当然,也有可能被无意或有意的误解,甚或中伤。“失恋”是一类被认为常常导致失望状态的精神刺激,那也只有对那些不能正确认识恋爱的人才是如此。对于诸如此类的“思想不通”或“思想病”,最好的解决方法当然是“做通思想”,或者说服,或者满足其愿望。也许每个人都可以做这种开导或说服工作,以社区那些热心的老太太做得最多,以家长或领导的话最为有效,因为后者有可能答应满足其愿望。举个例子更容易看清楚:一个平时工作积极的人,因为没有晋级而生气,不吃饭,也不去上班,在寝室闷头而睡。两天后反映到领导那里。领导独自前去看望,答应他:“这次名额有限,下次一定给你升一级。”其人闻之,立即起床上班。
因此,从医学角度看,“心病”不属于真正的病,“心药”也不属于真正的药。它们不属于医学问题,不一定要找心理医生咨询或治疗。
“心病”可以是“心理疾病”的略称。“心理疾病”无疑属于医学问题;因为它们是真正的病,需要用医学方法才能治愈,而不能用说服的方法解决。
之所以说心理疾病是真正的病,是因为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结局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大脑中发生了相应的病理生理和生化改变,尤其是那些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传到神经信息的物质(神经递质)发生了紊乱。上面所说的“心药”,即“做通思想”的方法不可能纠正大脑神经递质的紊乱,因此不能治愈心理疾病。临床经验证明,没有那一种心理疾病是能用说服的方法治愈。例如,在精神病性障碍中,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不能用说服方法治愈;在心境障碍中,最常见的抑郁症不能用说服方法治愈,常见的躁狂症也不能用说服的方法治愈;在焦虑障碍中,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不能用说服方法治愈;各种躯体样障碍的种种躯体症状,同样不能用说服的方法治愈。
人们常常将心理疾病误认为是“心病”,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人们看到很多心理疾病是在受到精神刺激或压力下发病,尤其是经历挫折或失败之后发病,因而将精神刺激或压力认为是心理疾病的原因。实际上,心理疾病的发病多与基因有关,精神刺激或压力充其量只是诱因。有些患者所认为的精神刺激或压力,尤其是挫折或失败,很可能是心理疾病的结果,即先已经有心理疾病,才导致患者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而感到压力,或导致挫折或失败。实际上,在竞争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感到这种或那种压力,但得心理疾病的毕竟少数。例如,几乎每位女性都要生小孩,但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女性却很少,而得产后精神病的女性则更少。事实是:一个个体之所以会得心理疾病,很大程度与其内在因素,尤其是基因有很大关系。
“心药”可以是“治疗心理疾病药物”的略称,也就是“精神药物”。精神药物用于治疗心理疾病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临床研究证明,它们确实是能治疗心理疾病。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能有效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有多种多样,如治疗精神病性障碍(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的抗精神病药、治疗抑郁症的抗抑郁药、治疗躁狂症的抗躁狂药、治疗焦虑症的抗焦虑药、治疗强迫症的抗强迫药等。
精神药物研究是现今一个非常活跃的崭新领域。对精神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导致人们越来越深刻了解心理活动的机理。不断开发出新的精神药物,有可能治愈更多的心理疾病。
知道你会来,所以我一直在等待。在这里,我想要给所有孤独的人点亮一盏灯火。用我的故事温暖你,也温暖我。可以在我的公众号(抑郁联盟:yiyuzheng8886)可以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