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构建“第二教育”的深远意义!
当今我国教育界,人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就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后来素质教育的提出,人们又把这个口号套用过来,说“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总之,人们非常重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与发展的意义。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今时代,如果教育工作者只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这里,而忽视发生校外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似乎与时代、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去甚远的。因为,说到底,学校内的教育关注的只是以实施课程方案为载体的教育,这种教育利用的主要是校内的教育资源。为了与这种教育相区别,小编将发生在学校外的,在家庭或社会中发生的教育称为“第二教育”。
(一)为什么要建构“第二教育”
1.如何让学生过好“另一半教育时空”?
最近,网上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关于我国公民公众假期如何调整的问题,其中之一涉及到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假期的问题。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但看了关于我国公众假期的时间,却再一次让我感到,必须思考如何运用这些假期,教育学生的问题。因为屈指算算,学生的假期如果把公众假期114或115天,再加上寒暑假,假期时间几乎占了学生全年时间的一半。学生全年时间的这一半应该如何渡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2.实施“第二教育”,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技术条件
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社会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为人们的非组织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
3.不能模糊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界线
当今中国的教育,在不少地方,把二者的界线给模糊了,校外教育成了校内教育的扩大和延伸。
(二)不同于校内教育的“第二教育”
严格意义上讲,所谓“第二教育”就是发生在学校之外的教育。这种教育与发生在学校内的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点:
1.非统一性:不是全体学生统一行动的,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2.非正式组织性:这里我用“非正式组织性”来表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区别。首先,校外教育也是有组织的,这里的“组织”体现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上。
3.非系统性:与系统的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知识教育不同,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三)“第二教育”的实施
我个人认为,从长远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切实减轻学生单调的过重的知识性学习负担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第二学习时空,即校外“第二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正因为如此,在我省即将出台的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我们专门增加了“组织和实施校外教育”。在我看来,“第二教育”由以下四个板块组成:
1.传统的学生课外作业
这是过去校外教育的主要任务。今天,主要是要改革传统作业的形式,提高传统作业的效率。
2.与课内学习相联结的学科研究性学习
这是我国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能否把学生的课内学习的兴趣引发到课外,这是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结,没有课内外教学的结合,学生的课内学习就不可能真正有良好的生活背景的支持;就不可能有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的有效应用,进而也就不可能有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生成。
3.国家课程的校外实施
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外,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形态。其中,有不少新的课程在校内是无法完全实施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四类课程,在开展校内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利用校外教育时间:
(1)劳动技术教育
(2)社区服务
(3)社会实践
(4)研究性学习
这门新型课程,仅仅利用校内时间往往是不现实的。但首先要保证校内的课时用于开设研究性学习。这些课时可以用于指导学生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查阅资料、指导课题研究实施、撰写研究报告,交流评价研究报告,等等。但有不少研究活动,恐怕还要利用校外时间。
4.校外自主学习
如果说,上面的校外教育活动具有校内外结合的特点,或者说,是校内教育向校外教育的延伸,那么,我们更主张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校外自主学习。学生校外自主学习的形式,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活教育
在这里,我强调主张:让生活教育回到生活之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承担起生活教育的重要职责。
(2)实践教育
(3)自然观察
(4)科学教育
(5)社会调查
(6)课外读书
为了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障学生校外教育的有效实施,主张:除了国家课程的统一开设之外,学校应该逐步建立学生自身发展课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