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用好五颗“心”,孩子成才又幸福
天下的父母,谁不为孩子操碎了心。然而,谁又能确保孩子一定会拥有幸福又成功的人生呢?经过大量的研究,心理学家为我们做了总结:
信心(Confident)孩子的最初自我认知其实来自于“重要他人”,早期父母对他的态度和行为,会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留下清晰的痕迹。凡是父母在早期给予更多鼓励、认可的孩子,往往形成“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良好结果。另外,比起老师、同事、伙伴、恋人等,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加持久和深刻,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的话题持续能引发共鸣。
专心(Concentrate) “陪伴孩子很重要” 几乎成为父母的共识,但是大量心理学研究及案例也证实了陪伴的质量比时间更加重要。有一种解释是专心的“父母”对孩子更加“敏感”,因此能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这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巨大。
耐心(Patient)父母们往往对新生儿有很多期待,什么时候会翻身、什么时候会爬、什么时候会走,什么时候长牙,什么时候会说话…并努力学习各种辅助的方法。但实验证明,只要家长保持足够的耐心,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自行掌握这些技能,即使没有任何辅助措施。推而广之,孩子成长中的许多问题,家长过于急躁不是于事无补,就是杞人忧天。
虚心(Humble)对待亲戚或外人,家长们往往会保持虚心,但是一旦对象转换成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优越感和权威感立即迸发出来,对孩子颐指气使或者令行禁止。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意见更加包容,甚至诚恳的承认孩子的想法或行为超过自己,那么孩子更易于表现出主动探索、接受失败等正向行为,而且从更长周期来看,孩子对于幸福的主观体验更强烈。
平常心(Peaceful)育儿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有的孩子也许会在一开始高歌猛进,然后渐渐力竭,被他人超越;有的孩子一直表现平稳,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有的孩子,一开始表现平平,后程发力而胜出。这很大程度上是与孩子本身的天赋、习惯、外部机会、环境条件等变量共同作用造成的。有些是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有些则不能。做为父母,需要承认并接受这个现实,也才有可能长期保持健康的亲子关系。
要相信,如果父母用好了这五颗心,你的孩子一定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奠定下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