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寻找抗抑郁症机制,中国科学家又领先一步

文 / 光明网
2018-02-17 13:03

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抗抑郁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月15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了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自然》中国区科学总监印格致表示,同期刊发来自同一格团队的两篇长文是非常罕见的。

据了解,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顽主”抑郁症让科学家束手无策

一直以来,精神障碍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精神障碍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排名第一,达到11%。抑郁症已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全球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额每年以百亿美金计。

过去几十年中,人类逐渐认识到,抑郁症不仅是心理出现问题,而是大脑发生了病理性的改变。

目前抗抑郁药物大多针对大脑中和情绪、活力相关的化学物质进行治疗。但遗憾的是,针对抑郁症目前药物起效的时间非常缓慢,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只在20—3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

胡海岚表示,这意味着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可能只是间接地起到作用,对抑郁症机制的了解可能还没有触及核心。

近年来,一种抗抑郁领域的明星分子——氯胺酮为科学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新线索。科学界注意到,低剂量的氯胺酮会产生快速抗抑郁的效果,起效时间在一小时内,并可在70%以上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发挥作用。

全世界都在寻找抗抑郁症机制,中国科学家又领先一步

不过,氯胺酮是一种麻醉剂,更是毒品“K粉”的主要成分,用它来治疗抑郁是以毒攻毒,在临床上还没有获批。

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功效,被科学家称为“整个精神疾病领域近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现”,针对其机制的研究,成为了世界脑科学界的前沿热点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家再度领跑全球

源于实验中一个意外的发现,胡海岚团队也参与到这场全球研究的大潮中。通过长达4年的研究,在全球首次揭示了外侧缰核的一种特殊放电方式——簇状放电是抑郁症发生的充分条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组织了这一脑区的簇状放电。

全世界都在寻找抗抑郁症机制,中国科学家又领先一步

胡海岚(左三)团队在实验室(图片由作者提供)

外侧缰核是大脑中海马体下方的一个小小核团,是大脑的“反奖励中枢”,其介导了人的大部分负面情绪:恐惧、紧张、焦虑等。它与中脑“奖励中心”的单胺核团相互“对抗”,左右了人类的情绪。

团队研究发现,在抑郁症小鼠模型中,缰核神经元的放电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正常小鼠是单次放电,抑郁症小鼠呈现出了高频簇状放电行为。”胡海岚举例,这好比一个是步枪,一个是机关枪,“高频簇状放电如机关枪扫射一般,对‘奖赏中心’过度抑制,让小鼠感受不带快乐,从而产生抑郁。

同时,胡海岚团队还解开了氯胺酮快速起效的谜团:氯胺酮可以阻断外侧缰核神经元的簇状放电。

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明表示,世界很多课题组都在研究快速抗抑郁的脑机制,胡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发现。

全世界都在寻找抗抑郁症机制,中国科学家又领先一步

胡海岚教授(图片由作者提供)

据胡海岚介绍,2016年美国Todd Gould团队在《自然》发表了一篇氯胺酮的论文一年内已被引用200余次,远高于40多次的平均引用数。“这从侧面说明,业界对于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非常关注。”胡海岚也期待,其研究成果能够让更多的国际科研团队一起跟进研究与讨论。

发现新靶点迈出药物研发第一步

发现了新机制,最终是为研发出安全有效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科学支撑。作为基础研究,胡海岚团队的另一重大发现就是,发现了多个崭新的药物靶点。

胡海岚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揭示了,另外一个快速抗抑郁分子靶点——存在于胶质细胞中的钾离子通道,对引发神经元的簇状放电至关重要。

同时,位于外侧缰核神经元中的另外一个离子通道——T型钙通道也在簇状放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然》杂志评审人对这一系列重大突破予以了高度评价:关于外侧缰核NMDA受体参与介导簇状放电和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的发现非常重要、创新,并具有广泛的意义。

胡海岚表示,这些新靶点的发现,将为新药物研究提供很好的帮助。

“虽然药物研发的道路很漫长,但我们已经看见了曙光,并且迈出了第一步。”胡海岚最后说道。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江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