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在抑郁前究竟经历了什么?

文 / 悦安然
2018-01-10 13:03

孩子,你在抑郁前究竟经历了什么?

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出门逛街到处都是漂亮的装饰,吸引着孩子们。看着那些幸福的孩子,世界在他们眼里都是闪闪发亮的,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神采飞扬。像自闭症一样、儿童抑郁症已经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梦魇。在一篇名为《儿童抑郁的相关家庭因素》的文章里,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但我们需要有所了解。

“研究发现,父母抑郁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遗传作用,父母抑郁的儿童更可能天生具有异常的神经调节机能;其二是不良的亲子交往方式和消极的情感联系,抑郁的母亲通常较少参与孩子的活动,较少表现出关爱、接纳,更倾向于表现出拒绝、挑剔、敌对的态度,容易发怒,并且多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儿童的行为,而不是与孩子平等地协商等等。”

“父母的教育、管理方式是探讨较多的另一重要因素。在父母的心理特征方面,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控制性、侵入性过强,则会妨碍孩子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管理、调节能力的发展,导致儿童缺乏自我控制感,自我评价下降,压力、冲突增加,从而增大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可能性。”

孩子,你在抑郁前究竟经历了什么?

“婚姻状况也是影响儿童抑郁的重要家庭因素之一。父母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以及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出现抑郁问题。”

文章给出结论说:“心理行为层面的研究发现,一系列家庭环境因素会对儿童的抑郁问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母亲抑郁可能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神经生理发展,亲子之间消极的情感联系、不良的沟通方式、极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婚姻矛盾、贫穷、低学历等,这些都会加大儿童出现抑郁问题的可能性。而儿童与家庭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自身及其他重要他人的特征等则可能对上述影响起到调节作用。”

孩子,你在抑郁前究竟经历了什么?

另外,还有研究者对家庭环境与儿童抑郁的关系进行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解释:“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使个体长期持续地处于压力之下,压力荷尔蒙的过度激活导致脑细胞之间建立了异常的联系,而这种异常的联系又通过经常的强化而得到加强,从而使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上升。”

“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一次不当的交往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抑郁,并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一个不良的情绪记忆痕迹,当孩子再次接到一个较轻的不良刺激时,他本该只感到情绪有些低落,但由于这个刺激激活了以前留下的记忆痕迹,因此他可能会再次感到抑郁。经过反复的强化,这个记忆痕迹可能会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随时发作,使孩子感到抑郁。”

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状态的影响有多么大,文章明确地说:“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则有助于儿童发展自我效能感和较高的自尊,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心境,从而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不良情绪反应。”可惜的是,父母也并不是都天生懂得怎样去理解、信任和支持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父母在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得到过这些,就懵懂勉强地长大了,那怎么办呢?

我们的回答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抑郁是因为家长的某些行为在孩子的脑细胞之间建立了异常的联系,最有效的就是家长改变自己未来对待孩子的方法,也就是首先改变自己脑细胞之间的异常联系。有很多努力着和孩子一起成长,以前不懂现在学的家长们,那如果学了很多理论却还是做不到呢?那就来看看认知行为催眠吧,作为修改脑细胞异常联系的有效方法,催眠在国外早就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国内还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我们常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元旦假期偶尔想想,从哪里开始给未来更踏实的铺垫呢?如果想要孩子更好,要记得也让自己更好。安然睡眠管理祝您和家人新年新气象,有更多希望,更少遗憾。

参考文献:孙燕青.儿童抑郁的相关家庭因素,〔J〕.心理学动态,2011